那些劝你生孩子的人,不敢告诉你的事

data.name
壹心理主...

咨询达人/认证作家/鲸鱼社工
文:壹心理主笔团|碗仔
来源:壹心理(ID:yixinligongkaike)



如今,各式花样催婚催生的背后,总有一种情绪被忽略:


生育恐惧。


顾名思义,指的是生产与育儿的恐惧。


你经历过宫缩几小时,比死还难受的疼痛吗?


小婷有过。不幸的是,当她哀求医生无痛分娩,婆婆拒绝:“别人能生为什么就你嫌疼?”


无论医生怎么解释,公婆和丈夫坚持认为打麻药会影响孩子,坚决不同意。


宫口开到二指,她痛得又哭又闹,丈夫很不耐烦地吼:“哭什么!”


痛苦绝望的小婷,声嘶力竭:“我恨你一辈子!”


我害怕生产那一刻才发现,自己嫁的人,没有良心。


33 岁的夏锦菊,从来都没想过死亡离自己这么近。


生二胎的时候,她很自信:“我又不是没生过小孩,有什么可怕的”。


她从未想过,所谓的大出血、脐带绕颈、宫外孕、羊水栓塞会发生在自己身上。


结果,手术 4 小时,心脏停顿 4 次,流失血液 13000 毫升。而一个常人的血量只有 4000 毫升,她相当于全身换血 3 次。



有人说,当年生小孩,是真的写好遗书再进去的,害怕自己什么都不知道,就 “挂” 在手术台上。


不仅如此。


当我们从鬼门关走一趟,以为就此完成任务。


没想到,育儿后的麻烦,正接踵而至。


比起分娩时的疼痛,我们更害怕窥见未来的自己。


01

因为生孩子,我放弃太多自由


Facebook 上有个主页叫 “我后悔生了孩子”,拥有近万名粉丝。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一位瑞典母亲的故事。


“我 19 岁结婚,急迫地想生孩子。毕竟,结婚生子是一件近乎约定俗成,顺理成章的事。


可是,生完第一胎才发现,这种想法很傻很天真。我每天的生活就是哄孩子睡觉,打扫卫生,照顾孩子,听他们吵闹尖叫,满足他们的需要。


尤其是我 4 岁的女儿,太可怕,成天到晚都在不停地说话。只有把她送去幼儿园的时候,我才能获得片刻的安静。


有时候,我甚至希望他们能消失一阵子。我是爱他们的。但若能重新来过,我不会再生。”


社会总是赋予母亲一个充满爱的形象,“女人 = 子宫 = 母亲” 的人生等式在所有人心中完美得如欧拉公式。



因为我是母亲,所以我有能力和义务去无条件照顾孩子。


因为我是母亲,所以我要把孩子的利益放在自身利益之前。


因为我是母亲,所以我要无时无刻用爱与包容照顾孩子。


于是,生完孩子一年内,我都无法睡一个整觉。


上幼儿园前 3 年,我要 24 小时 * 7 天地盯着他防止意外。


我不想放弃自己的事业,想过把孩子交给婆婆带,但担心会把孩子宠坏。


权衡再三,还是一边工作一边照顾孩子。


可现实是,在 TA 上大学前 18 年,我都要牺牲自己的业余时间辅导功课,上兴趣班,根本忙不过来。


我渐渐丧失了自己的名字,变成了 “XX 妈妈”、“XX 妻子”,“理所应当”地在很多地方牺牲自己,原本的人生规划全部被打碎。接下来,就是围绕孩子的生活。


其实,谁曾想过,我还是那个想偷懒,会赖床、还是那个任由房间乱糟糟,偶尔会耍性子、偶尔丢三落四、脾气有点臭的女生?


因为生育,我放弃太多。


似乎人生就只有母亲这一角色,无法探索多种可能。甚至,过上了“丧偶式育儿”的生活。



02

 生孩子后,

我过上了“丧偶式育儿”的生活


今年 6 月,韩国演员张娜拉在一条短片中,还原了一个普通妈妈的日常。


视频中,妈妈想上厕所,孩子在外面哭闹,无奈只能让孩子进来,连上个厕所的时间都没有。     



想趁孩子睡着了吃口饭,结果孩子又醒了,只能一边哄孩子,一边胡乱吃点填饱肚子。


   

衣服总是不知道什么时候弄上污渍,在路人异样的阳光下,妈妈只能尴尬得将污渍遮住。


孩子生病了,妈妈着急得不知所措,最后独自抱着孩子去医院。


好不容易回到家,等老公回家歇口气,结果,老公发短信说:“今晚不回来了”。



很多时候,男性想要孩子,只是基于 “小宝贝很可爱” 的层面;


公婆想要孙子,只是觉得要 “传宗接代”;


爸妈想要外孙,只是想 “儿孙绕膝”。


每个人都想得到自己的利益,却偏偏忽略了,作为母亲,我要承受什么。


每个人的潜意识里都觉得,我会为家庭付出,我会打理好一切。然后,他们只要享受与孩子一起玩耍的时光就好。


今年 2 月,一位男老师抱着孩子批阅试卷的照片刷爆朋友圈,上了微博热搜。


妻子为了照顾生病的小儿子,连续几天没睡过好觉。为了让妻子补觉,丈夫当起了 “超级奶爸”,网络纷纷称赞,真感人。


可是,这不是作为一个父亲本应该做的吗?


当男性换尿布都要拍手称赞,却没有人多说一句 “这个妈妈很棒” 的时候,谁愿意成为那个永远都在紧张状态下料理好一切的好妈妈?


更可怕的是,当所有人都理所应当地把生育责任只放在母亲身上,过度付出的母亲与长期缺席的父亲,极其容易形成一种不平衡的家庭关系。



03

不对等的家庭关系

影响年轻人的生育观


美国女性主义学者亚德利安・里奇认为:“一个母亲的过度牺牲不仅羞辱了她自己,也羞辱了她的女儿。因为女儿会在母亲身上目睹,作为一个女人应该是什么样的。”


众所周知,朱雨辰妈妈是用整个生命来对待儿子。


每天凌晨 4 点起来帮儿子熬梨汁,坚持了十多年;儿子在北京工作,她一个人搬到北京陪着;每天都把食物塞满了儿子的冰箱,拍戏的日子都全程跟着。


儿子发微博,她每条都抄在本子上;儿子想动手做饭,她说:“多辛苦啊!”,她希望孩子忘记怎么做饭;儿子不爱吃鸡毛菜,她说:“你看,为了你,我手都冻裂了”。


朱雨辰的姐姐看见“伟大付出”的妈妈,害怕自己没办法背起如此重大的责任所以至今仍没结婚生子。



童年时的幸福生活,看见父母为了养育自己经历磨难。成年后,因为害怕自己要承受这些责任,突破这些障碍,而感受巨大的压力。


那种强加在身上的责任和义务,就如同一副沉重的枷锁,让人喘不过气来。


于是,有人觉得,我没有办法承担这么大的责任,去照顾一个新生命。


同样,当父亲长期缺席,甚至被边缘化的时候,缺乏耐心的他们,往往用最简单粗暴的方法对待孩子,而这些童年记忆,又直接影响我们的生育观。


《和陌生人说话》有一期节目,邀请三个丁克,谈谈他们的观念与选择。


一位 39 岁作家说起了自己的故事。


父亲是装卸工人,母亲是中学语文老师,两人完全没有共同语言。他与父亲更是常常聊不到两句。


自感被冷落的父亲,为了树立权威,立一些莫名其妙的规矩。


例如,吃饭必须一口菜一口饭。如果吃了两口菜或饭,甩手就是一把掌。碗摔了,鼻子破了,嘴角损了。


直到自己20岁之前,父亲都是特别恐怖的存在。

儿时的肉体疼痛与心理难堪,让他不愿意要小孩。


“你是害怕自己成为像父亲一样的人吗?”

“是的”。


在这种极度不安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无论男女,内心如惊弓之鸟,害怕危险与伤害不期而来。


他们恐惧生育的背后,藏着一个狼藉的原生家庭。


在他们的潜意识里,家是充满嚎叫、哀求、冷漠的,唯独欠缺一份温暖的爱。


人成年以后的关系模式,往往来自童年。


童年时感受到的暴戾与恐惧,成年会不自觉地投射在自己的家庭。


心理咨询师付丽娟说过:


不幸的关系里,男人会在女人身上,投射阉割自己、控制自己的父母。女人在男人身上,投射忽略自己的父母。


倘若原生家庭的影响得不到解决,矛盾就继续发生在你和你的家庭身上,你为此感到自责,却无法逃脱,而你的孩子,也必将受苦。



04

理解,是最大的尊重


《奇葩说》第一季有个辩题“不生孩子有错吗?”


就像辩手包江浩所说,生育这件事是权利不是义务。我们是否行使生育的权利都没有过错。


我希望儿孙满堂,膝下承欢没有错;我追求自己热爱的东西,跟随内心,不要孩子,也没错。


只是,我希望在你们下决定之前,男人必须清楚知道女人将要面临的痛苦,女人也必须清楚明白自己将要面对的快乐与悲伤。


我多希望,男人都学会重新审视自己的妻子,她们不是生育机器,她是有多爱你,才会舍得拿自己的生命做赌注。


我多希望,越来越多的夫妻能够一起承担责任,少一点 “丧偶式育儿” 的悲剧。


比如,王亚丹的丈夫。


王亚丹是一名妇产科医生。自从怀孕后,丈夫学会了做饭。而且,以后的每一天,每一顿,都是丈夫亲自下厨,给她送到医院。


丈夫还不放心,当起了“柴可夫斯基”,每天接送王亚丹上下班。生活上对王亚丹的照顾更是无微不至。


     

再比如,有个丈夫,在妻子面临危险时说:“钱没问题,都按最好的来”。


妻子询问:“如果我没了子宫,不能生孩子,你会不会不要我?”


他回答:“我们在一起这么不容易,怎么还会分开?”

     


理解女人生育的不易,才懂得好好珍惜。


而那些催生的人,总会对你说:“有了孩子会很幸福”。


可是,他们却像中了邪似的,假装看不到幸福背后,一个新生命带来的巨大变化,我们要承受多少东西?


当然,也有一种更奇怪的论调:“不生孩子,人生就不完整”。


仔细想来,这岂不是很自私?


我们不能强迫用别人的生命来完整我的人生。


理解 “孩子不是自私的筹码”,或许他们才不会轻易催生。


最 后


孩子不是为了别人生的。


只有很爱孩子,了解清楚生孩子后可能面临的问题,才能生孩子,否则对孩子太不公平。


所以,生孩子的决定变得尤为谨慎。


想起许久之前,看过一句很经典的话:


我要经历的人生已经很艰难,我怎敢不经另一个生命的同意,擅自决定他也要来经历这样一个混乱,绝望,压抑的世界。


我深以为然。


* 特此感谢壹心理小伙伴白雪、扣子对本文心理学内容的支持。


谨以此文,献给每一位默默奋斗的女性,每一位受难的妈妈,世界和我爱着你。


作者简介:碗仔,用颜值说话的记录者。壹心理主笔团,一群和弗洛伊德抬杠的年轻人。微信公众号:壹心理(ID:yixinligongkaike)

责任编辑:Spencer 沐风


赞赏
举报
–MARK

受益匪浅

2020-01-23 · 回复
匿名

传承

2020-01-23 · 回复
贪玩

女性本弱为母则刚

2020-01-23 · 回复
打开壹心理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壹心理-2000万用户选择的全生态心理学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