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孩子长大后,会恨我带他来这个世界吗?

data.name
栾晶

咨询达人/认证作家
文:栾晶
来源:栾晶(ID:luanjing007)

心理咨询师都知道,这是妈妈的投射。

 

如果是在心理咨询室,我们也许会问这位母亲:你对你的妈妈带你来到世界,如何看待?

 

这样问有一个好处,可以将当下妈妈对女儿的关注,拉到对自身的关注。一旦她开始关注自身,对女儿的关注就会降低。在母女关系中体验到的情绪,也会悄悄变幻。

 

我在很多文章中普及过“投射”这个概念,因为它是如此重要。一个人能意识到自己在投射,对当下他的情绪、他对关系的看法、他的互动模式,都有莫大的帮助。

 

投射,用这个例子来讲解:这位母亲也许潜意识中认为这个世界不太好玩,很苦,很累,很不安全。她对自己的母亲有埋怨,认为如果母亲不生下她,她就不用面对这一切。

 

因为她自己怀有这些,对生活本质上感到悲观。所以她面对女儿时,将这种情感投射到女儿身上,会担忧女儿长大后和她一样苦,从而埋怨自己。

 

如果她通过心理咨询师的帮助,意识到这一点,她对女儿的担心会立即下降。如果再有悟性一些,她会将注意力放到自我探索上,她对女儿的态度会发生质的改变。

 

每个人每天都在投射,心理咨询师对来访者的共情,本质上也是投射的结果。所以我们不认为投射不好,但觉察到我们在什么时候,投射了什么东西,给什么人,会帮助我们建立与别人的边界。

 

例如这位母亲,当她这样投射时,她与女儿之间是缺乏边界的:她忘记了女儿会对生活有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当她觉察到自己在投射,首先她对女儿的情感会发生改变,边界会建立起来。其次女儿在互动中也会有所变化。

 

被投射的女儿可能会有怎样的反应?

 

母亲总认为人生苦短,潜意识中会对女儿过度保护,且将对人生的悲观传递给女儿。女儿可能会在潜意识中认同母亲对人生的态度,从而真的认为人生苦短。母亲担心女儿恨自己,其实是怀有私自生下女儿的内疚,这内疚被女儿潜意识捕捉到,就极有可能真的恨母亲。

 

除此之外,父母最容易投射哪些东西给子女?不胜枚举。

 

我简单举几个常见的例子。

 

丈夫对孩子大吼时,妻子认为孩子十分恐惧,从而对丈夫不满。极有可能妻子曾经遭受父母的怒吼,且十分恐惧,投射到孩子身上。灵验的是,一旦她认为孩子恐惧,孩子就会真的恐惧。因为她过度紧张的表情,和保护的行为,无形中在告诉孩子:这个场景很恐怖,你应该感到害怕。

 

一个优秀的父亲,对儿子十分严苛。儿子学业有一点瑕疵,父亲会很焦虑。因为他从小被过度要求,如果不优秀就会失去父母的爱。他将这个对优秀的焦虑投射给儿子,会认为:儿子如果不优秀,他会像我一样活不下去。儿子体验到的是:如果我不优秀,我爸爸就会焦虑,我必须优秀,否则会失去父亲。

 

从小遭受指责的母亲,在指责孩子后会非常自责,认为孩子受到很大的伤害。其实是她曾在面对指责时感受到了伤害。一旦她自责去安慰孩子,孩子就会真的认为自己被伤害了。

 

从小未被父母善待的孩子,长大后做父母会额外对自己的孩子好。一旦有一丁点不好,就会觉得对不起孩子,其实是投射了那个可怜的自己给孩子。这样过度给予,孩子被过度满足,他很有可能越来越因为某次一丁点不被满足而大发雷霆,感到受伤。

 

这些投射最终很有可能都会成真,因为互动会同时改造两个人。看到这些投射,有时就能改变。我刚才说到,首先改变的是父母自己的体验,其次通过互动改变亲子关系。

 

也有一部分人说:我知道自己在投射,但是没什么用。

 

比如一位母亲从小没有玩具,长大后给孩子买很多玩具。一旦因为某些原因不能给孩子买,她就会体验到淹没性的内疚。而且她知道自己在投射匮乏感给儿子,仍然无法改变。

 

我会觉得并不是没有改变,首先投射的内容从潜意识层面已经到了意识层面。一旦到了意识层面,我们有很多种方式让它停留在那里,不被传递出去。

 

比如她也许还是无法停止给儿子买玩具,且在不能买玩具后仍然感觉内疚。但这个内疚她极有可能带着觉察,让内疚停留在自己身上,或投射给曾经的自己,而不去投射给儿子。

 

这就是本质的区别,其实投射的对象已经发生了改变。

 

觉察到投射的最终目的,不一定是改变我们的行为或情感,最重要的是建立边界。说白了,我们做了什么,体验到什么,并不十分重要,因为我们有权如此做,如此想。

 

不让这些去影响到身边的关系,才是最重要的。


作者简介:栾晶,ID:luanjing007,和你一起用心理学看世界


责任编辑:Spencer 周芝羽

举报
duyafou

我也同样有这种疑问:未来的孩子会不会恨我将ta带到这个世界。我也分析了自己也是我父母的孩子,我也确实并不感恩他们将我带到这个世界,所以我选择丁克。

2019-01-31 · 回复
xinli_4824

无意间看到你的文字,给了我很多的启示。

2019-01-28 · 回复
打开壹心理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壹心理-2000万用户选择的全生态心理学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