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将至,你有“回家焦虑症”吗?

data.name
成长

认证作家
文:喵喵 小明
来源:SMU心理健康(ID:SMUMentalhealth)
原文标题:回家?回家!


熬过这让人又爱又恨的假期前最后一周,就要放假啦!可以回家啦!要过春节啦!你是喜大普奔呢,还是忐忑焦虑呢,或者兼而有之?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聊聊“回家”。

 

何处是“家”?

 

家,是人们最习以为常的一个名词。


在传统的意义上,“家”是“个人世界稳定的物质中心,人们可以放心地离开和安全地返回的安静所在(一间房子,一座村庄,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人们所关注和掌控的那个基本核心”。


“家”的概念,常常“和愉快的记忆,亲密的关系,与父母、兄弟姐妹和自己的爱人同处所带来的温情和安全感相联”。 在这个意义上,“家”与“稳定”、“持久”、“确定性”和“永恒” 基本上是同义词。

  

可见,“家”不仅仅是一个处所,更是一种精神的维系和情感的联结,是稳定而持久的根源所在。


而随着人的发展,生活轨迹的延伸,每个人对于“家”的定义,其实是一直在变化的。


在踏上社会之前,父母在处便是家;初入社会,立业艰难,或许一人一狗就是自己的家;结婚后,与爱人的二人世界是小家;有了爱情的结晶后,三口之家……而后,又是一个新的轮回。


但是,当提到“回家”时,每个人的情感都是不太一样的。有的人会感到十分开心和幸福,而有的人,又会生出几分隐约的担忧和焦虑来。

 

避风港与舒适区

 

常言道,家是避风的港湾。


如今的大学生有很多是在大学期间才真正意义上的离开家乡,离开父母,开始一个人的生活。需要一个人去处理生活琐事,需要一个人去面对学业挑战,那曾经在背后支持着你的父母与家庭,忽然拉开了距离,到了一个很遥远的地方。


而只要回到家中,那种支持和温暖就回归了,可以放松自己,有很多从小吃到大的美食,偷懒的时候可以不帮忙做家事,想在床上看一天的剧、刷一天的手机也顶多就是几句唠叨而已。


简单来说,家就是让人感觉到无比的舒适,与放松的地方。


心理学中,那个我们适应了的,愿意待着的区域叫做“舒适区”。


毫无疑问,家,就是我们每个人最熟悉也最适应的那个地方。因为轻松,因为舒适,所以期待回家,也想回到家,遇到困难的时候也想向家人寻求帮助和支持,因为父母和家人的温暖与爱,会近距离的包容一个人,成为一个人最强大的支持力量。


 谁不想在舒适的区域待着呢,对吧?但是,永远待在舒适区,就永远也不会成长。


当“不想回家”时,你在怕什么?

 

 可是,有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即将回家的时候,都会陷入深深的焦虑和不安之中。


或许,让你焦虑的是父母和长辈们明明是充满关心和爱但却让人倍感压力的话语——


  • 读书的:四六级过了没?期末考怎么样?工作找得怎么样了?

  • 工作的:年终奖多少?什么时候加薪啊?

  • 单身狗:有对象了没?怎么还不结婚呀?

  • 恋爱的:对象哪里的?家里做什么的?

  • 结婚的:怎么还不要孩子呀!要抓紧啊!

  • 有娃的:二胎都开放了,一个孩子多孤单,赶紧生二胎啊!


这可能只是一部分原因,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即便不会被问到诸如此类的话题,在提到“回家”时,也会产生令人不快的焦虑情绪。回家焦虑,可是,为什么回家会焦虑?

 

1、边界被侵犯。


“边界”,就像现实生活中,会有一些界限来捍卫私人的财产,我们的内心也会有无形的边界,边界里面是关于自我的专属领域。


自我的边界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年龄增长而变化。对于18-25岁成年早期的年轻人而言,正是追求独立与自由的时期,边界意识建立起来后十分敏感,而这时的父母和长辈,还是会惯性的侵犯这个边界,自然会产生焦虑感。


2、自我意识开始觉醒。


自我意识是指主体对其自身的意识,是主体觉知到自身存在的心理历程, 也是个体自身心理、生理和社会功能状态的知觉和主观评价。


进入大学阶段的青年人,他们“生理的自我”已经完全成熟,许多人在“心理的自我”上尚有欠缺。


正是因为年轻人们在意识层面上已经认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于家庭存在的个体,意识到自己是与有自己的意识而不是父母意识的延伸;然而又囿于一些现实性的因素,无法经济独立、养活自己,所以又不得不回到家庭,受到父母的管教。如此便进退维谷,处于中间的自我就会产生恐惧和焦虑的情绪。


3、不得不承担起的责任与承诺。


20-25岁是成年早期,这个阶段处在承诺与责任的矛盾之中。这是焦虑产生的根源,一方面,社会与家庭都有一些期许和责任压到你的身上,而另一方面如果你的自身能力撑不起这种承诺和责任,就会焦虑,就会恐惧。


4、父母的给予并不是全部。


的确,并非每一个原生家庭都是“避风港和舒适区”,但同时,“原生家庭决定论”和“父母皆祸害”的理论是否具有普世意义,也需要画一个问号。


换言之,你所认为的原生家庭的影响是否真的有这么大。


从原生家庭和父母那里得到的,“父母应该给我什么,我才能怎么样”诸如此类的思想,其实是一种幸福感的体验。父母和家庭或许应该给予,但是父母给予的幸福是一方面,靠自己的能力和努力去争取幸福感,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


 5、因为你可能正在经历“心理断乳期”。


Holling Worth将青少年在发育成长中要求摆脱父母的监护而形成独立人格的过程称之为“心理断乳”。


这一时期是学生从幼稚到成熟的转折时期,青少年随着身心的成长发育,逐渐从依赖父母的心理状态中独立出来,开始自己判断和解决所面临的新问题,是一个人的社会化进程。


而在这个过程中,更多的需要是自我实现。当需要自我实现但又无法实现时,应对方式可能还不成熟或者说能力还不够,就会产生焦虑。

 

轻松的踏上归家路途

 

既然知道了为什么,那么该如何应对回家焦虑呢?如何让我们在想到回家时,能更加轻松和快乐一些呢?

 

首先,自己必须要认识到,并且正视精神自我与现实自我的落差,因为这种落差暂时还是没有办法去填补的,所以,去意识到这种落差的存在,本身就会降低一部分的焦虑感。


在正视和意识到这种落差后,就会明白,人生的这个阶段正是学习习惯和工作能力都处于缓慢的积累和上升期,或许在目前短暂的现实中能被看到的收效甚微,但是这些都会在日后成为人生中重要的财富、阅历的积淀。


这其实是一种延迟满足。延迟满足是个体有效地自我调节和成功适应社会行为发展的重要特征,是一种为了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主动放弃即时满足的抉择取向,属于人格中自我控制的一个部分,是心理成熟的表现。


处于成年早期的年轻人,请踏踏实实的安下心来去积淀,因为要相信,这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你还年轻,不要着急。


 区分父母的焦虑与自己的焦虑。父母对你的一些想法和期待也很有可能是他们的焦虑,比如前文所述的那些夺命连环问,这可能是他们所处的年龄段自我实现的方式——意识到这一点,或许就可以将他们的焦虑与自己本身隔离开来。


让父母看到自己的成长。


在父母的心里我们永远是孩子,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方式去让父母看到,他们的孩子也在悄然成长,也逐渐有了自己的想法和独立思维。比如与父母沟通、聊天,帮他们解决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情,对一些事摆明自己的想法和态度,等等。


  Attention!分清“沟通”与“吵架”!


“爸妈,我已经长大了,你们能不能不要再管我了!”这就是吵架;

“爸妈,我已经长大了,对于这件事,我有自己的看法,可以和你们聊聊吗?”这就是沟通。


“都什么年代了,你们怎么还这么想啊!”这就是吵架;

“年代不一样了,我觉得这件事还可以有别的看法,比如……”这就是沟通。


“你们怎么这都不会啊,真是老古董!”这就是吵架;

“这个我会,可以让我试一试,你们帮我看一下吗?”这就是沟通。


有时候,我们觉得父母无法理解我们、无法与父母沟通,或许是因为我们并没有展现我们可以有与他们沟通的能力。


成长,是拉开距离的过程。


如果一直紧密地贴近在一起,是没有成长的空间的。意识到幸福感与自我实现可以不再是完全来源于原生家庭,而同样也可以靠自己的能力和成长,自己可以争取和奋斗出一些结果,真正的独立和成长起来。


面对、正视自己的焦虑,意识到这可能是成长的一个必要的过程,这个过程本身就会改变一些事,让人从依靠变得独立。

 

终究,家对于每一个人来讲,终其一生都是一个无法脱离和割舍的地方。而成长,也从不是轻轻松松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缓慢或许还伴有痛苦、艰难、甚至血肉模糊的过程。


既然如此,先去看到,然后放慢脚步,积累着,沉淀着,去迎接成长的改变,让“回家”这件事,重新充满温情。


让我们都能在推开家门的那一刻,是带着发自内心的笑容说,“爸妈,我回来了。”

 

参考文献:
Rapport, Nigel and Dawson, Andrew eds.,1998.Migrants of Identity: Perceptions of Home in a World of Movement[M].Oxford,England: Berg.
Sarup, Madan, edited by Tasneem Raja; with a foreword by Peter Brooker[Z].1996.
王苍柏,黄绍伦.回家的路:关于全球化时代移民与家园关系的思考[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8):30-37.
马存芳.大学生自我意识述评[J].青海师专学报,2006(1):82-85.


作者简介:于馨淼,南方医科大学应用心理学系硕士。爱旅游,爱电影,爱文字。可盐可甜,逗比乐天。个人公众号:胖胖鱼的碎碎念(ID:gh_89ee93515f3b)。小明,南方医科大学应用心理学系硕士,站在世界中心呼唤爱~。


责任编辑:Spencer  蘩

举报
语丝如墨

真的不想回家

2020-01-19 · 回复
xinli_9038

有呀

2020-01-19 · 回复
匿名

哈哈

2020-01-19 · 回复
打开壹心理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壹心理-2000万用户选择的全生态心理学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