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斋,谈防御之《蛇癖》——精神分析下的《聊斋志异》

data.name
杨湛德

咨询达人/认证作家/优质答主

原文


蛇癖

予乡王蒲令之仆吕奉宁,性嗜蛇。每得小蛇,则全吞之,如噉葱状;大者以刀寸寸断之,始掬以食。嚼之铮铮,血水沾颐。且善嗅,尝隔墙闻蛇香,急奔墙外,果得蛇盈尺,时无佩刀,先啮其头,尾尚蜿蜓于口际。


解析


这故事说的是王蒲令的仆人叫吕奉宁,特别喜欢吃蛇,小蛇就当成吃大葱那样生吃,大蛇就切段吃。而且吕奉宁的嗅觉对蛇味道特别敏锐,隔墙都能闻到蛇香,翻墙抓蛇生吃。


吕奉宁的口味不是一般重,很多人害怕蛇,但他却是喜欢蛇,而且还是生吃蛇,好像是和蛇有不共戴天之仇似的,每每把蛇抓住生吞活剥的,这比日本人吃活章鱼啊,活乌贼都要生猛得多。估计蛇闻到了他的体味都会是赶紧逃窜了。


在精神分析当中,没有特定的框架来描述一个人的性格特点,但我们会用防御机制来描述一个人的性格特点。防御机制(mechanism of defense),是一种思维认知的方式,主要是为了减少不愉快的情感状态(焦虑),并将潜意识冲突保持在意识之外,也就是一个人用以应对问题的方式,或者处理内心焦虑冲突的解决方式。


这也就是说任何人都有防御机制,比如同样面对别人的质疑,有些人采取的是否认方式,有些人采取的是攻击方式,有些人采取的是逃避方式,有些人采取的幽默方式等。有精神分析学家进行统计,我们会有上百种的防御机制,所以没有任何防御机制的除了婴儿就是精神病人了。


这个让人毛骨悚然的故事折射出了我们经常用的一种防御方式,那就是置换(Displacement)。置换(Displacement)将与一个想法或客体有关的感情转移到在某种方式上与原来一个类似的另一个想法或者客体上,通俗点来讲,就是指桑骂槐或者含沙射影。


我们在生活工作中总是会不由自主地使用置换的防御方式将自己最开始对某些客体的情绪或者想法转移到自己能掌控的对象上,比如大人在工作当中受气了,回来看到小孩不听自己的话,惹自己不高兴,就忍不住把脾气发泄在了小孩身上,鞭打或者斥责小孩来出气;小孩子受到父母的鞭打或者斥责后,转身会摔砸自家的玩具或者打宠物来出气。


在这个故事中,吕奉宁这么爱吃蛇,而且还是生吃如此凶残,比广东人爱吃蛇的习惯都要彪悍。可以看出来,吕奉宁在对待蛇的态度有着超出常人爱吃蛇的强度了,这当中就有可能还有叠加了他在过往成长经历当中对类似蛇的东西有着愤怒、渴望等等之类情感,所以吕奉宁吃蛇是为了满足内心潜意识的期待,或者缓解内心潜意识强烈矛盾冲突,并不是单纯为吃而吃。


吕奉宁吃的不是蛇,那吃的是什么呢?我会有一个大胆的假设,蛇的形态和男性生殖器是很相似,在中国古文化当中就有对蛇的生殖文化崇拜,比如女娲的形象就是上半身是女性,下半身是蛇,代表着世间最强生殖能力,所以这才能造万物、造人。


而吕奉宁的成长环境是在乡村,经常看到蛇在草间出没,再加上小吕奉宁可能在家里一直受爸爸的打压,但小吕奉宁的内心依然是想成为比爸爸更像真正男人,所以这就可能让小吕奉宁为了增加自己男性力量,就寻思着要吃蛇来增加自己的男性力量,而如此生吃蛇的习惯更是能唬住别人,能人所不能,获得别人的敬佩。


久而久之,吕奉宁也忘记了最开始的想法,只记得吃蛇好,吃蛇妙,自己越吃越起劲。


在这个故事里,吕奉宁把自己对爸爸的男性力量的渴望置换到了吃蛇这件事情上,以至于他会这么凶猛吃蛇。


我们很多防御机制都是在成长过程中学会,然后会不由自主地去使用,这就需要我们需要有反省能力去思考和感受自己当下的状态是否有问题,学会及时对自己的状态刹住车,尝试采取新的应对方式去解决同样的问题。


责任编辑:Survival


赞赏
举报
xinli_2520

啊。。。。中枪!

2019-01-05 · 回复
打开壹心理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壹心理-2000万用户选择的全生态心理学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