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装句说多了,想东西倒着想了都 | 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data.name
京师心理...

认证作家
文:京师心理
来源:京师心理大学堂(ID:bnupsychology)


正回笼的梦境里忽而出现一门早课的名字,于是你一个激灵地猛起身洗漱,嘿,又一个繁忙的日子。


你听着几张桌子远的讲台上那个人连续而又抑扬的声音,盯着墙上钟表两针张开的角度,心里暗自计算什么时候能趴桌上补个觉。


校内校外忙活一天终于又回到小床上,掏出手机划过朋友圈上一段段文字,被谁谁谁发的糗事逗得合不拢嘴。


最后,你躺在黑暗的床上独享自己的小心事,不知不觉又入了梦。


这或许是许多人经历过的常规日子。


你是否意识到,这些常规里始终贯穿着语、字、词?而你又正在用语词思考我才提出的这个关于“常规”的命题?


生活中来来往往每一个人其行其思脱不开语言,而语言似乎又不可以独立于思维存在。


语言和思维,究竟是什么关系?



先看看语言这边 | 语言的作用


当我问你语言的作用是什么的时候,你会想到什么?或许是"传递信息”?


从今天午饭吃了什么,到昨天又看见了哪个长得好看的男/女孩子,再到哪个室友一会又有一个pre要准备,我们无时无刻不在用语言传递信息。


你的脑里,一团一团的思维纠结在一起,而语言借助声音和文字抽离出一条条整整齐齐、漂漂亮亮的事件、观点、想法,把它们从脑袋里面拿到外面来。


事实上,这是一个将思维具体化,外显化的过程。用具体且外显的方式传递信息的任务,语言做得非常好。


然而实际上,交流,或者传递信息并不必然地需要语言参与,很多动物都有一套非常有效的交流模式。


同样作为交流模式,语言突出的一点优势在于它与象征、情绪以及概念的密切联系。语言的这些特征使得人类成为了动物之中适应能力最为强大的群体,并且使我们能够触摸到更高层次的,使人成为人的事物,这些事物包括但绝不限于艺术,科学,以及哲学。


想象一下吧,没有语言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注意了!并不是不能说话,而是语言本身就不存在!


如果在视觉和使用语言的能力只能选一项你会选哪一个?大概多数人会觉得这个问题问得莫名其妙,但其实是语言能力太过基础以至于被当做理所应当的事情了。



词汇量决定世界大小?|

 经典语言-思维理论


“所有的高层次思维都依赖语言,因而语言结构决定了人如何思考世界,如何看待世界,如何在世界中行动。”


这就是语言学中著名的萨丕尔—沃尔夫假设。简言之就是语言决定行为和思维习惯,语言给思维设限。


维特根斯坦也曾下断言:“the limits of my language stand for the limits of my world.”(语言的边界就是我世界的边界)



不要放弃,你还有救! | 

语言并不给思维设限


但是,萨丕尔—沃尔夫假设自提出以来就广受质疑,而维特根斯坦的断言即使抛开哲学意味不谈,其语言给思维划定边界的说法也似乎并不成立。


世界上有超过7000种语言,每种语言都有不同的用以描述颜色的基础词汇。


对于新几内亚岛上的Dani语以及利比里亚和塞拉利昂(都是西非国家)的Bassa语,他们只有两个词用以描述颜色,一个描述明亮温暖的颜色,另一个描述暗淡清冷的颜色。但是说Dani或Bassa语的人能看见、能想到的颜色显然不止这两种。


英语世界里有orphan一词用来描述失去父母的孩子,也有widow或者widower用来描述失去伴侣的丈夫妻子,但是没有词用来描述丧子的父母。这或许意味着英语母语者并不经常地想到“失独父母”这个概念,却并不代表英语世界里就没有丧子之痛。


有一些事物我们时常会想到,会记起,却很难用语言表达出来,譬如划开的芒果果肉散发的气味,沉沉黄昏里鸟群一声一声的鸣唱,以及,心心念念的恋人的脸。


还有一件非常微妙的事情。在德国人的概念里,当意识到不完美的现实与超出现实的理想之间的差距时,就会产生一种叫做Sehnsucht的失望情绪。汉语里虽没有一个如此专一精妙的词,却也有“天不遂人愿”的一句叹在应和着类似的情绪,虽不中,亦不远矣。



思维拄着到处走的“小拐杖” | 

语言对思维的支持


如果语言既不决定也不限制思维,那它又如何与思维相互作用,影响人的思维方式呢?


在俄语,希腊语以及其他许多种语言都有两个用于描述蓝色的词,一个色调浅些,一个色调深些。这一对词在俄语里是goluboy和siniy,在希腊语则是ghalazio和ble。


研究发现,相比于英语母语者,说俄语的的人能更快地分辨出goluboy和siniy之间的色调差别。而长期生活在英国的希腊语者比起生活在希腊的希腊语者会更容易认为ghalazio和ble彼此相似。


可见,通过将事物分类,语言实在地强化了认知。


哲学家和各路学者们经常自造一些词语辅助他们讨论、思考某些问题。


在《斐多篇》里,柏拉图创造了一个新词rhetoric,还创造了另一个词psychagogia来描述rhetoric。


而人类知识的每一个领域都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套特定的术语。这让人觉得似乎语言与思维之间存在一些十分重要的联系:把事情说出来常能使人确信或者修正对于某个问题的看法,而语言在其中也作为一个“支架”,让人触到更微妙而精确的想法。



躲在草丛里的“助攻” | 

语法的影响


到现在我们讨论了许多和语言含义相关的内容,然而语言的许多特性甚至也来源于语法。


典型的是欧洲语言中的性数格规则。


英语母语者会下意识地把现在完成时的对象限制在活着的东西上,而死物一概不用现在完成时。于是在活物与死物,生命与死亡之间,语法规则划出了一条分明的界线。


另外人的表达偏好也因语法规则而有侧重。


英语中动词会借助时态——相对于当前的时间——表达时间概念。


而土耳其语会偏好表达出信息的来源,说清楚这条消息到底是我直接看见的,还是我通过其他的消息间接推测出来的。


西班牙人会特别强调事物的存在状态,使用ser表示永久或者持续特征的存在,用estar表示暂时的状态或位置。而且西班牙语有多种第二人称的称呼,tú用于称呼亲密的人以及社会等级低于自己的人,usted用于称呼陌生人和社会等级高于自己的人。这与法语中tu和vous,意大利语中tu和lei的区分是一样的。


还有一个更有趣的例子:当描述一个意外事件时,说英语的人倾向于强调行为主体,说“I fired the gun.”而不是像西班牙人或日本人一样,说“the gun went off”,倾向于省略行为主体。


有一项研究发现,说英语的人更有可能记住突发事件里的行为主体,并预设就是那个行为主体应当承担事件的责任。


这些来自语法的性质对语言使用者的思维有极大的引导作用,而大多数母语者从未意识到这些影响。



藏匿其中的小秘密 |

 语言中的隐喻


几乎所有语言中都有相当有意思的隐喻现象。


在英语和瑞典语中,人们倾向于从空间距离的角度表达时间,将时间置换为空间事物:“I won’t be long”;“Let’s look at the weather for the week ahead”;“his drinking caught up with him.” 


但是在西班牙语和希腊语中,人们倾向于从大小或体积的角度表达时间,例如西班牙人常说” hacemos una pequeña pausa”( "来小小地休息一会儿")而不是“corta pausa”("短短地休息一会儿")。此外,他们更喜欢说mucho tiempo (时间"很多") 而不是largo tiempo (时间"很久")。


更神奇的是,对西班牙语-瑞士语双语者的研究发现,用于估计持续时间的词语改变了人用直觉估摸到的时间长度。


但是还有更为奇妙的语言-认知交互现象。


Kuuk Thaayorre,一种澳洲土著语言,与以上提到的欧洲语言有很大的不同。在描述空间这件事上,Kuuk Thaayorre一共使用了16个完全独立的词来指代基本方向。


而其他语言一样通常用类似与“就在你前面”,“在它右边”这样有参照物的组合式表达指代方向。于是,说Kuuk Thaayorre的小孩能很容易地意识到自己面对的是东南西北具体哪个方向(比南方人学堂君厉害多了XD)。


当被要求给一叠卡片排个顺序的时候,说英语的人会把卡片从左往右排列,说希伯来语的人会从右边开始排,而说Kuuk Thaayorre的人会坚持把卡片从东往西排。也就是说,面向南方的时候从左边开始,面向北方的时候则从右边开始。


所以,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或许它也能翻身给文化一记反杀。


英语中没有对等的葡萄牙语词saudade。这个词描述的是对失去而永不复得之物的爱与渴望。Sausade的出现与历史上葡萄牙的没落以及对帝国盛世复现的渴望不谋而合。这渴望是如此强烈以至于烙进了国歌:Levantai hoje de novo o splendour de Portugal(“让我们再一次创造帝国的奇迹”)。



语言或许并不决定思想,却使我们把感官与注意放在现实某个特定的方面,进而增强语言者的认知,进一步甚至调节着人与人的社会关系。


语言映射着,同时又塑造着思维,进而改变人栖身的文化;而后文化再转过身来来塑造人的思维与语言。


在个人的载体上,语言、思想、文化的三股丝线重重织在一起,不可分离。一种语言就代表一个文化从萌芽至今来自自然、来自人类的所有积淀。


作者简介:京师心理大学堂,北师大心理学部出品,奉行“打造中国最专业的心理学科普平台”的项目定位,努力将北师大心理学百年积淀奉献于社会,凝聚师生力量传播科学知识,让心理学走进千家万户。


责任编辑:Spencer  蘩
举报
xinli_1564

这篇文章说的太棒了!事实如此!

2019-01-05 · 回复
打开壹心理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更多心理学文章 心理学文章列表
壹心理-2000万用户选择的全生态心理学服务平台

分享一篇觉得不错的文章,快来看看吧~

长按扫码查看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