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02你习惯被叫叔叔阿姨了吗|当我们开始成为“大人”

data.name
京师心理...

认证作家
文:木棉959
来源:京师心理大学堂(ID:bnupsychology)
原文标题:8102年,你习惯被叫叔叔阿姨了吗 | 当我们开始成为“大人”


“我现在才知道,说‘你真像个学生’不是在夸你年轻,是说你傻!”


“以前上学的时候,总计划着假期去哪里玩,可是又大部分没有成行;上班这些年真是后悔极了,应该趁年轻多玩玩呀,上了班哪里还有寒暑假!”


“我明年要结婚了……好像只有结了婚,别人才觉得你是大人,才觉得你可靠。”


……


当20多岁的青年们越来越担任起社会、工作、家庭的主力军,他们有着对品质和精神层面的更多需求,很会“买买买”,也想“说走就走”去看看“那么大的世界”,然而忙碌的工作、刚刚组建的家庭、繁琐的生活,重重压力成为了一道道束缚着年轻人的边框,让他们无法享受生活的无忧无虑、世界的无边无际。


“有框青年”这个词,就这样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1]。


其中当代年轻人的焦虑、迷茫,不言而喻。


我觉得我还是个孩子

为什么要接受社会的“毒打”

——青春期该延长吗


这个学期我在上一门“儿童青少年心理行为评价方法”的课,老师在点评我们的作业时毫不留情地指出:全班有3/4的作业选取的研究对象都是大学生、研究生,你们这哪里研究的是青少年?


老师的点评让我们一震:啊,原来我不是青少年了吗?


虽然觉得自己“还是个宝宝”,但被小朋友叫“阿姨”的时候也不再会暴跳如雷、发三条朋友圈吐槽了;虽然还觉得自己有学生身份、在家还是被当小朋友,但年龄早就是2开头了。


每到过年在家的时候,是自我怀疑最严重的时候:自己不像十几岁的高中生一样不用担心未来选择,作业会填满他们的迷茫;也不像更大一些的哥哥姐姐们有钱可花,充实的钱包给他们安全感;不知道还能不能拿叔叔伯伯给的压岁钱,也不知道自己需不需要给刚出生的侄辈压岁钱。


这个时候的我,还是青少年吗?



青少年时期(adolescence),或说青春期,是儿童期和成年期之间生命的阶段,其定义长期以来都是一个难题:


世界卫生组织把青春期的范围划到了10-20岁,我国一般认为是11-18岁,老师给课堂作业的规定是10-16岁,近期还有研究认为现在的青春期要延长到24岁才合理[2]。


我们在初中生物课上就学过,在青春期我们会经历生理成熟;而心理学更关注社会角色的转变。在医学和教育体系都不发达的时候,十几岁的人们已经进入社会,承担工作,甚至结婚生子、养家糊口,完成从儿童到“大人”的角色转变。然而近年来,20岁出头的人还在上学也已变成了常态,越来越多的人到了30岁都不会选择结婚。


可以说,从儿童时期到成年期的过渡时期越来越长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长。因此研究者认为,把青春期的定义扩展为10-24岁,能为法律、社会政策和服务体系的构建提供一些启示[2]。


当然,这一言论引起了广泛的讨论,有20几岁的青年趁机表示“我确实还是个宝宝”;同时,也受到了许多反驳,不止大众对这一定义表达疑惑,就在同一期刊上,研究者们也有几轮你来我往、彼此回复。


是否该延长“青春期”的定义?这个问题也许跟我们对未来的疑问一样,得不到确定的答案。


成人圈里的新客人

“大人”圈里的小朋友

——成人初显期


无论青春期的定义是否延长,在20岁左右的几年,人们往往都面临重要的改变;无论我们承不承认,此时的年轻人们都在脱离青春期。


我认识十几年的发小们,有一位已经在去年结婚了,那时我正处在大四没什么课的时候,于是请假回家给她当伴娘。她说,“我觉得我还没做好准备,但我们相处也有几年了,所以,就先结婚吧。”我陪着她早早起床,化上精致的妆,凤冠霞帔,又看着她父亲牵着她,把手交给那位男孩子(还是不习惯称他为“男士”),成为一位“妻子”。


随后的抛捧花环节,我接到了花,她祝我早日结婚生子,我笑笑,心里却想着自己可能不会太早结婚。


随着社会的发展,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推迟自己的婚姻和生育年龄,而当晚婚晚育成为主流时,20岁左右年纪的年轻人就更有机会探索各种选择。发小在焦虑中选择结婚,而我在焦虑中选择继续读书,身边的朋友们也有选择创业、出国等出路的——我们已经做出了各项不同的、会给未来带来长远影响的人生选择。


其实,当代中国年轻人的焦虑不是独有的,在2000年时的美国社会,这一现象就得到了心理学家的关注。心理学家阿奈特认为:在结婚平均年龄较高的社会中,20岁左右的大部分时间就可以成为年轻人探索和不稳定的时期、成为自我关注的时期、以及成为存在各种可能的时期——“成人初显期”[3]。


成人初显期虽然并不是发展的一个共同时期,而是只在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才会出现。


听上去跟我们所处的时代很像对不对?成人初显期的年轻人们,普遍面临着这些焦虑。


成人初显期最为主要的特征是:面临从青春期到成人期的过渡,年轻人面临许多可能性,而为了过上他们想要的人生,年轻人会在各种不同的领域探索各种可能,更深刻地认识到“我是谁”以及在生活中“我想要什么” [4]。


这些问题,本来是我们在青春期就该回答的,埃里克森认为,12-18岁的人面临的最大冲突就是自我同一性的建立问题,但成人初显期,自我同一性会继续得到确立或被调整。


与青春期相比,成人初显期的我们更独立于父母,我们中的很多人已经离开家,但还没有进入稳定的、需要全身心投入的成人生活,还没有开始承担成年期必然要面临的责任,如赡养老人、安家买房,在这一时期,我们既不受父母管束也没有完全承担成人角色,就有更多的机会去尝试各种不同的生活方式,尤其是在职业和恋爱方面。


我们进入大学,选择一个专业,如果发现并不喜欢,就会在职业选择或考研时换个专业;我们大学毕业后参加了工作,却在一两年后发现如果希望挣到更多的钱就必须拿个更高的学位——此时便又是调整的时候了;或者我们与男女朋友同居,却在筹划未来时发现彼此没有共同的未来,我们自然要对未来的婚姻生活做出调整。


在成人初显期时对自我同一性的探索会进入到更深的层次。在亲密关系中,我们不再像青春期一样,在意对方跟哪个异性同学多说了一句话、跟谁一起放学了,而更多地关注于自我确认:与恋人相处的我是怎样的?


是我真正期望拥有并愿与之共度终生的人是怎样的?在职业选择中,我们不再只知道科学家、教师这些职业,而是会在尝试中确认:我擅长哪类工作?什么样的工作能令我感到长期满意?这些探索通常包括挫折和失败的经历,但在调整中,我们能更了解自己的现在和未来期待。


大家都是第一次成为“大人”

——成年期的人也该得到体谅


当人们能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能够承担个人责任、独立做出决定、并为他人考虑时,才能确定自己已经成人——长大成人是自己成为具有自我效能感和自立的人[4]。


成年期听上去好像自由了许多,少了许多迷茫,但其实成年期的人,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焦虑。微博上流行过这样一段话:不要大声责骂年轻人,他们会立刻辞职的;但是可以往死里骂那些中年人,尤其是有车有房有娃的那些。


成年人是社会主力,但其实也算是“弱势群体”,更少人关怀,更少人体谅,甚至更少的心理学研究关注。虽然发展心理学中的毕生发展理论认为,人的发展是一生的过程,并不仅限于儿童和青少年,中年、老年也在发展,但是更多的研究者关注的还是儿童、青少年、或者老年人,关注成年人、中年人的研究并不多,在文献资料库中搜索“成年人”,查找到的结果也大多是“未成年人”。


大家都是第一次过人生,都是第一次逐渐成为“大人”,在现实的条条框框的,都不容易。“体谅”说起来好像很简单,但是在日常交流中,放下条件、无条件地关注与接纳并没有我们想的那么简单:新人会觉得老员工不会教,领导会觉得下属悟性差,创业人看传统行业是死气沉沉,老牌企业员工觉得创业公司瞎折腾。


我们总是希望对方同意自己的观念,一旦观念有冲突,便认为对方三观不正、是xx癌,用这样的防御小心翼翼地生活在自己的安全区里,只有与自己观点相似的人才会被自己接纳,允许对方进入自己的圈子。然而,不同人的见闻不同,所处情境不同,如果非要观念、行为都跟自己一致才算是有价值,那真的太难了。


心理咨询中有一种万金油似的技巧,叫无条件积极关注。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无论来访者的品质、情感和行为怎么样,咨询师都不能对其做出个人评价或提出个人要求,而是对其表示无条件的温暖和接纳,使来访者感受到自己的价值。


希望无论在青春期、成人初显期,还是成年期的我们,都能够学会多一点无条件积极关注。


写在最后


正处于“成人初显期”的学堂君也不确定该怎么指引迷茫焦虑的“大孩子”们做出人生选择。欢迎大家在评论里分享自己在20多岁的困惑和选择~


最后,当学堂君说“你真像个学生”时,不是在说你傻,而是说“你真是充满了朝气和可能性”!


参考文献

[1] 李晶晶. (2018). 95%的人都说自己是有框青年,有框青年到底是什么? 中国网
[2] Sawyer, S.M., Azzopardi,P.S., Wickremarathne, D., Patton, G.C. (2018). The age of adolescence. The Lancet Child and Adolescent Health, 2(3), 223-228
[3] Arnett, J. J. (2000). Emerging adulthood: A theory of development from the late teens through the twenties. American Psychologist, 55(5), 469-80.
[4] 段鑫星, 程嘉. (2007). 成人初显期理论及其评述. 当代青年研究(2), 20-27.

作者简介:京师心理大学堂,北师大心理学部出品,奉行“打造中国最专业的心理学科普平台”的项目定位,努力将北师大心理学百年积淀奉献于社会,凝聚师生力量传播科学知识,让心理学走进千家万户。


责任编辑:Spencer  林立洲

举报
亦然

大小孩,小大人,逐渐大人化,是关键期提前了,还是心理承受力退化了?!

2019-01-06 · 回复
八二年的哇哈哈

好喜欢这篇文章!!!

2018-12-30 · 回复
xinli_1637

排版略单调

2018-12-27 · 回复
打开壹心理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壹心理-2000万用户选择的全生态心理学服务平台

分享一篇觉得不错的文章,快来看看吧~

长按扫码查看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