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有规则意识吗?

data.name
李增芬

咨询达人/认证作家/优质答主
来源:清庵(lizengfen-11)
作者:李增芬

7岁孩子在公交车上被成年男子殴打的视频曝光,看了之后令人心痛。

 

如果我们的社会一直以武力和暴打来对待孩子,有多少孩子会成长在阴影和心理创伤之中?

 

这些孩子长大后会不会以同样的方式对待他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严重者是否会以武力来对抗这个世界?

 

就犹如最近陕西米脂中学的遇袭事件,19名学生受伤,9名学生死亡。嫌疑人赵某某交代在米脂三中上学时,受同学欺负,遂记恨学生,于是持匕首杀人,而且杀害的都是比他弱小的女生,就像曾经在校园里那些强悍的同学欺负自己一样,他也选择了和自己相似的人群下手。

 


这样的悲剧时常发生,不知道何时才能停止?

 

不知有多少人在责备引发冲突的人,也不知有多少人赞同以打来教训孩子,但在打骂的背后,又隐藏着多少悲痛?

 

事实上,有些悲剧明明是可以避免的。

 

如果,公交车上的孩子从小建立了规则,在公共场所不能大声喧哗打闹,不能影响他人;如果成年男子从小建立了规则,不能打人,暴力的行为不可以有。

 

如果学校里严格禁止欺凌,并定期对孩子们提供援助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些悲剧是不是可以少一些发生。

 

或许,我们要做的远远不够。

 

19世纪德国的一位著名天才卡尔威特,他八九岁能自由运用德语、法语、意大利语等6门语言,9岁上大学,14岁获哲学博士学位,16岁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并成为柏林大学的法学教授,23岁发表《但丁的解读》一书,成为研究但丁的权威。卡尔威特能有如此成就,离不开父亲在他成长过程中所做的一切努力。

 

父亲说,天才儿子是我教育的结果。而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培养孩子的习惯。

 

父亲非常强调一个人习惯的重要性。

 

曾在书中《卡尔威特的教育》中提到:一种好的习惯在孩子幼小时很容易形成,但在他们长大后就很难养成。反之,孩子如果在小时候就有很多不良习惯,长大后也难以改掉。

 

习惯的培养,我理解为是一种规则建立的过程。

 

所谓的修养,也就是一个人内化规则的能力,使之成为持续的习惯。

 

大多孩子都不是天才,但却可以成为有价值的人,这取决于父母想给孩子怎样的教育方式。打骂已经不能解决问题,还可能使问题扩大化。就像老卡尔威特所说,常受斥责、打骂,孩子对于这种责打就会习以为常,父母和孩子之间就会产生巨大的隔阂。

 

要让孩子在爱与自由中成长,让孩子具有安全感、秩序感,并感受到公平和正义,我们无法靠权威、控制和威胁来管理孩子,唯有借助规则。


儿童教育专家孙瑞雪说,规则可以使孩子拥有心理的力量,使孩子拥有安全感,使孩子有序的和环境及他人相处。

 

她为我们的家庭教育建立规则提供了方向。

 

她的幼儿园里建立了7条规则:

 


粗野、粗俗的行为不可以有

 

如果公交车上那名打人的成年男子在这样的幼儿园长大,相信他不会做出这样的行为。

 

别人的东西不可以拿,自己的东西归孩子自己所有,孩子有权利支配自己的东西

 

让孩子明白不是自己的东西就是别人的东西,培养孩子物品归属感的意识,他会更容易建立自我意识的范畴,尊重自己也尊重别人。

 

从哪里拿的东西就归位到哪里

 

这会让孩子养成不乱放东西的良好习惯,在未来的生活中极大提高生活工作效率。

 

谁先拿到谁先使用,后来者必须等待

 

这其实为孩子处理公共空间里的冲突提供了解决方法。如果所有人都遵从这种规则,上公交车按先来后到的秩序排队,那么会极大的节省所有人的时间,避免许多不必要的麻烦。

 

不可以打扰别人

 

这是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边界,也让孩子学习尊重别人。

 

做错事要道歉,并且有权利要求他人道歉

 

这是让孩子懂得承担责任,并保护自己不受侵犯的权利。如果公交车上被打的7岁男孩是无意中踢到了成年男子,他能够勇敢坚定的道歉,也许会让男子感到尊重,或许事件不必如此发生。

 

学会说“不”


很多成年人不会说不,不会拒绝别人,被情感绑架,让自己受了许多伤,这种感觉太痛苦。所以,让孩子学会说“不”,就是为了保护孩子独立意识的发展,保障自己有选择和拒绝的权利,获得独立个体的尊严感。


除了孙瑞雪老师提到的这些规则,我们在家庭中,实际情况和教育方式不可能一模一样,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建立家庭成员都能够约定执行的规则。

 

比如,我家的规则是:

 

吃饭的时间不能看电视。

 

用我的手机需要经过允许。

 

玩了玩具需要收拾归位。

 

工作的时候不能打扰我。

 

过马路的时候要走斑马线,必须拉着我的手过马路。

 

看似给孩子的规则,成人也一定要严格遵守。

 

你让孩子吃饭不能看电视,那么你也不能看手机或者电视,投入到共同的餐桌时间,才能建立特别的情感联结。

 

你让孩子工作的时候不能打扰你,那么你也不能打扰正在投入玩耍的他,也不能影响他认真的画画。

 

你让孩子玩完玩具归位,那么你也不能把东西乱扔,整齐有序当是你和孩子共同的目标。

 

你和孩子处在一个共同的空间里,只有父母以身作则,孩子才有执行的定力。只有父母严格遵守规则,才能让孩子在人格上和父母平等。

 

同时,我们在给孩子立规矩时,一定要适合孩子。

 

朋友说,她儿子不愿意上幼儿园,问及原因,儿子却反问她,为什么在幼儿园不能脱衣服,为什么睡觉的时候不能撒尿,吃饭的时候不能说话?她说,在家里这些都是允许的,但幼儿园却要求这样做,不符合4岁孩子的成长发展规律,孩子就像是被剥夺了某种人生自由,太多的束缚和顾虑,必然使得他反感学校。

 

所以,我们需要先了解孩子,尊重孩子,才能给他建立合适的生活规则。比如,让一岁的孩子不要打人,这样的规则是无效的,因为这个阶段的孩子正在尝试用手来探索世界,而且他不能理解“不能打人”的概念。

 

规则,也是在告诉孩子正确的做法。


孙老师讲过一个案例,一位妈妈曾对她感慨地说,她真的很感谢她的女儿。

 

她说,孩子的爸爸给孩子找牛肉干,孩子说“我要牛腱、不要牛肉”。

 

爸爸去了,结果拿了一块牛肉。然而孩子没有吭气。

 

第二天,孩子拿来了一模一样两个袋子,说,“爸爸,我请你观察一下,牛腱是红色的,牛肉是橙色的,你发现了吗?”

 

爸爸说:“我发现了,昨天我给你拿错了,对吗?”

 

孩子说:“是的”。

 

说完平静的走了。

 

这位妈妈说:“我真的感谢孩子,她在合适的时机用正确的方式来告诉我老公。而我昨天气不打一处来,就对她爸爸说,让你拿个东西你都能拿错,你竟然还不知道拿错了。”

 

孩子内化了规则,这些规则指导自己在合适的时间做合适的事,这比成人费尽口舌的说教和指责高明太多。

 

建立规则,是给孩子管理自己创造基本条件,是孩子从小养成良好习惯的开端,也是作为一个人内心修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规则意识,让孩子受益终身。

 

谁能说这不是爱与自由的一部分呢?


李增芬:心理学硕士,心理咨询师一枚,80后,爱生活,喜体验;分享心情,传递温暖;世俗行人,终会相遇,遇见真实的自己。微信公众号:清庵(lizengfen-11)。

责任编辑:Survival


赞赏
举报
xinli_5000

振聋发聩啊

2018-12-04 · 回复
打开壹心理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更多心理学文章 心理学文章列表
壹心理-2000万用户选择的全生态心理学服务平台

分享一篇觉得不错的文章,快来看看吧~

长按扫码查看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