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对你的“控制”,可能也有你的错

data.name
高予清

认证作家/优质答主/直播主播
文:高予清
来源:高予清(ID:gaoyuqingxl)


01


小新有一对控制欲极强的父母,她做什么,她爸妈都不放心,都想啰嗦,都想干涉。


小新感觉要疯,她成为“父母皆祸害”观点的拥护者。


今年,小新经历了一段短暂的婚史,她恋爱不足三个月,突然领了结婚证,然后才通知我们几个姐妹,兴奋地说:“我总算为我的人生做主一次,我爸妈对我这个男友超级不满意,他们强烈反对我们在一起,但我还是结婚了!”


还没等我们反应过来,两个月后,她又领了离婚证。


由于闪婚闪离,且还没来得及补办酒席,她公司只有几个关系特别好的同事知道她这段经历。


上个月,她公司有个称不上关系特别好,但还算熟悉的女同事要办婚礼,邀请她做伴娘。


从没做过伴娘的小新喜出望外,当场就答应了。


后来她与我们几个姐妹聚会的时候,才表达了自己的顾虑:“我离过婚,去做伴娘人家会介意吗?”


大家问:“人家知道你离过婚吗?”


她摇头:“她不知道,我没告诉她。“


大家又问:“你们公司不是有几个同事知道了吗?那几个同事到时候会参加这个婚礼么?“


她点头:“肯定会。“


“你觉得那几个同事看到你做伴娘,会是什么反应?”


“肯定会吓一跳。”


“那你这个要结婚的同事,会不会因此知道你结过婚?”


“肯定会知道”,小新脸上这才露出惊愕的神情:“我当时就没想到这些,就直接答应了。现在该怎么办啊,我都答应了,再拒绝也不好啊,我也不想让她知道我离过婚,我不希望那么多人知道。


大家劝她:“毕竟在中国文化里,伴娘是要找没结过婚的。就算你不替新娘考虑,这事对你也不好啊,会让公司的人对你印象不好,也会破坏你和同事的关系啊。”


她更加纠结:“天啊,可是我已经答应了,再让我拒绝,我很难开口啊。”


其中一个姐妹问她:“最近你没跟你爸妈联系么?”


“自从我跟前夫恋爱后,我就跟他们闹翻了,跟他们联系越来越少了。”


那个姐妹若有所思:“自从你跟那个人恋爱后,你做事就变得更不靠谱了,原来是跟你爸妈闹翻了。”


小新脸上竟现出欣喜,眼睛也亮了起来,笑着说:“看来我还是需要他们,这事我还是问问他们吧。”


小新父母跟她讲的话,跟我们对她讲的差不多,但这次她没听进我们讲的,反而听进了她爸妈讲的。


叛逆了一段时间的小新,又回到了父母身边,一家三口又有了甜蜜期。不过,没多久,她又开始抱怨父母控制。


02 


小新对父母的控制有许多压抑和愤怒,但当她要独立时,她便总会陷入各种困境,让她不得不回到父母身边,也给她父母制造了各种去控制她的机会。


其实,小新陷入的困境,很可能是她自己潜意识中制造出来的。


小新一直处于矛盾之中。


这许多年来,她都在依赖与独立之间徘徊,反反复复


在心理咨询室,我发现了一个规律,那些活在控制欲极强父母阴影之下的来访者,总会无意识中“勾引”我这个咨询师在去控制他们。


比如他们习惯对我说:


今天这个话题下次我还想继续聊,你帮我记一下;

这个问题我给你讲一下,你看我该怎么办;

我今天也不知道要聊什么,你来定吧……


这些来访者还常常给我讲一些欠考虑,很急很玩闹的决定,类似于小新经常会讲给她父母的那些夸张决定,这些决定会对他们身边的关系造成巨大的破坏,会给他们自己带来很大的伤害


听到他们马上要执行的离谱决定,在我的反移情感受中,我很难不担心。


这些来访者无意识中把他们的问题直接丢给我,把焦虑直接转到我身上,其实,他们在这样做的时候,也把自己处理一件事情的主动权交给了我。


如果我定力不够,如果我总想给来访者更多,我会忍不住提醒他们上次聊到了哪里,直接告诉他们这件事情应该怎么办,决定每次谈话的主题,甚至通过教育来改变他们现实的决定。


如此,我就变得像他们母亲一样喜欢操心,喜欢啰嗦,喜欢控制。


在这几个来访者熟悉的模式中,他们确实在悄无声息地,要把我塑造成他们所熟悉的妈妈。


他们对我产生了对母亲一般的移情,他们潜意识中把以往对母亲的感觉、想法与情绪转移到了我这个咨询师身上。


在我与这几个来访者工作中,在他们的关系模式中,在我的反移情感受中,我体会到了他们母亲的心情---面对这样的孩子,想不操碎心,真的难于上青天!


但好在,我是咨询师,不是他们现实的母亲,我会时刻觉察自己的反移情感受,不让自己变成他们“强迫性重复”舞台的一个演员。


说句实在话,依赖性非常强的来访者张力往往很大,他们很容易让咨询师无意识中配合了他们的关系模式,尤其是新手咨询师。


咨询师的配合,一开始会让咨访关系变得和谐美好,咨询师在这种和谐美好中也颇有成就感,但久而久之,咨询师会疲惫不堪,因为在他们这种强烈的依赖中,咨询师渐渐被他们拖着走了。


看上去他们一开始把自己的主动权交给了咨询师,最后咨询师反而被他们控制了。


不是亲生父母的咨询师尚且容易被控制,被勾引,可以想象他们的亲生父母更容易上钩了。


人真是复杂得可爱啊。


控制与反控制原来是同时存在的。


有时候,我们还真搞不清到底谁才是控制场的高手,不知道谁的鱼钩最牛气。


03


那么,小新和这些来访者潜意识中为什么会去勾引父母去控制他们呢?


他们有一个共性—早年在该与父母发生深度依恋的时期,他们未能享受这一部分。


小新由爷爷奶奶带大,早期她父母忙于工作对她疏于照顾,待到她读小学时,她开始呈现出各种问题,导致她父母才不得不把注意力放到她身上。


我那几个来访者,在生命最初几年,都因各种各样的原因,未能得到父母足够的关注。有的是父母没有给他们足够的陪伴,有的是父母人在心不在,还有的是父母人在心在,却跟孩子永远不在一个频道上。


这几种情况都会让年幼的孩子,体验到被忽视,被隔离,被误解……这种感觉会让幼小的心灵无比孤独,在这种孤独中,他们感受不到来自爸爸妈妈的爱。


我们以为成年人才会孤独,殊不知,幼小的心灵孤独起来,更加凄楚。


那些孤独的小小灵魂长大后,常常忘记那些沧桑凄楚的感受,实在太痛苦,逃离还来不及,谁还要记得呢?


记忆会遗忘,但感受不会。


他们后来也不知道为什么,总需要做一些事情,来证明爸爸妈妈是在意自己的,是爱自己的。


感受为了表达自己,为了被看见,感受的主人做事常常不走大脑。感受的主人,一直以来,都不敢长大,都不敢远离父母。


他们把自己用脑的机会,交给父母,才有一种被看见的感觉。尽管这种被看见是虚假的,尽管父母只能看见他们脑子又进水了。

他们还是忍不住,把自己做决定的机会,交给父母,才觉得讨父母喜欢,觉得自己有价值。

除此之外,他们不知道还有什么办法。


而那些早期未能好好用心陪伴孩子的父母,突然发现孩子有那么多问题时,他们会陷入惶恐。自然而然地,他们开始积极去管理孩子,去控制孩子,以缓解他们惶恐的焦虑。


最终,这些孩子与父母之间形成微妙的控制与反控制,这个相处模式渐渐固化,甚至陪伴孩子一生。


04


那么,这些父母与孩子之间存在的这种相互控制,相互勾引,到底是谁先发起的呢?


大家第一反应很可能是:当然是父母先发起的了,婴儿刚出生,什么都不懂,怎么可能会去勾引父母呢?


这样的思维,我认为是有些藐视新生婴儿的能力了。


新生婴儿,一出生就自带不同的气质类型,比如按养育类型来说,就分为容易型,困难型与迟缓型。


也许又有人说,那还是父母的问题,困难型宝宝在子宫待着的时候,他妈妈可能饮食混乱,情绪不佳,或者他爸爸可能烟瘾不断,脾气暴躁。


这些都是猜测,这种猜测最多成为一部分因素,其中到底是什么原因,恐怕要复杂得多,比如有的妈妈孕期简直做到了完美,还是会生出困难型宝宝。


说句实在话,有些事情,我们不一定要去探究谁先谁后,也不必去探究是谁的责任。


其实,在依赖与独立之间不断徘徊,几乎是人类的天性。

其实,融合与分化,这两极端的渴望,同时存在于我们的身体,并伴随我们一生。


我们不必搞清楚一个胎儿的前世今生,我们也可以了解一些属于我们的真相。


因为我们有一个超能力,那就是感受的能力,而且,感受是有记忆的。


孩子与父母之间的相互控制,相互勾引,除了源于早期创伤体验,或者气质类型等种种因素之外,最核心的因素,是源于血浓于水的爱与依恋。


血缘关系中,存在的控制与反控制,正是渴望链接的表现,也是爱与依恋的表达。


为什么?我也解释不清,非要去解释呢,多写一篇文也是可以解释一点点的,不过我又想,这一点干嘛要解释?有些事就是不需要道理,也不需要逻辑。


爱与依恋,无需道理,无需逻辑,通过我们的感受就可以辨别。


最近,我问小新一个问题:


“假设让你回到童年,有两个场景,

第一个,你爸妈从不批评你,不控制你,但无论你做什么事,他们从来都看不到,总是把你当作空气一样忽视你;

第二个,不管你做什么事,都在爸妈眼皮底下,所以你一旦做错事,她就会马上批评你,管理你。

你更喜欢哪个场景呢?”


小新丝毫没有犹豫,立即回答:“我肯定更喜欢第二个,第一个更可怕,一点链接都没有,那种感受,好像我的爸爸妈妈死了一样,好像我也死了一样。他们骂我,至少证明他们重视我,而且,证明我们在一起活着。”


话没说完,小新已泪流满面。


她这种反应把我吓一跳,这孩子头脑用得不是很擅长,感受力超强啊。


我递给她一张纸巾,说了句挺煽情的话:“没有爱,哪来的泪。”


作者简介:高予清,二级心理咨询师,沙盘游戏咨询师,广东省心理协会会员,管理硕士,心理硕士在读,壹心理认证作者。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高予清(ID:gaoyuqingxl)。


赞赏
举报
歌来了

没有爱,哪来泪😭

2022-09-18 · 回复
匿名

爱与恨哪,从来都是一体的

2020-04-01 · 回复
xinli_1243

有点乱,虽然也有过这种想法,但是是希望从作者文章中找到解决方法。但是文章太长了。只是个人看法,有很大可能就是不是我需要的,但有人需要。希望作者不要在意。

2019-05-09 · 回复
打开壹心理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壹心理-2000万用户选择的全生态心理学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