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家暴,你必须认清的事实

data.name
鲸厂皮皮...

认证作家/优质答主
作者:曾旻
来源:壹心理学院Pro(ID:yixinlicia)


今天的微博热搜上出现了这样一条新闻。“消失”很长时间的蒋劲夫在微博发文,承认自己的家暴行为,并表达自己的歉意。


一时间引起网友的广泛关注,有人评论说这是“第一个承认自己家暴的男明星”。



01

“在我的认知里,

家暴这种行为是改不了的”


“在我的认知里,家暴这种行为是改不了的。”在蒋劲夫家暴的新闻里,有人是这样评论的。

 

有一句流传很广泛的话:「太多事实证明,家暴只有两种:0 次和无数次。」

 

今天我们谈谈家暴这个事件本身,以及这两句话的心理学意义。

 

所谓家庭暴力,是发生在家庭成员之间,以身体上的殴打与残害,或是精神上的伤害与摧残的行为,它眼中损害受害者的身体,并带来精神上的痛苦,损害其身体健康和人格尊严。

 

暴力作为一种野蛮行为,它本身具有生物性,其实人类文明的发展,就是一步步将我们人类动物性的一面逐渐隐匿,将和平与友好的一面展示出来的过程。


02

暴力是人类动物性的一面


社会心理学家埃利奥特·阿伦森有一部很出名的社会心理学教材《社会性动物》,这本书认为人类具有社会性和动物性的双重属性,文明的进展其实就是不断提升人类的社会性,削弱或隐藏动物性进化而来。


可是,我们依然会发现,人类动物性的那一面无论怎样削弱,都无法根除,那是人类存在的一种基本属性。

 

早期心理学理论中,弗洛伊德认为,人类天生具有生存本能和求死的本能,而死本能正是人类攻击性的驱动力。


弗洛伊德认为,如果人们不能通过合理地方式将攻击性的能量释放出来,它就会像往气球里充气一样,由于压力过大而产生某种爆炸。



而当前的社会心理学家普遍持有这样的观点,攻击性源于人类的进化,而且由于其生存价值而一直保留了下来。


如果站在历史学家的角度,回看人类历史,我们会发现绝大多数重大的历史事件都包含着杀戮和战争。

 

所以,从某种程度上,家暴的施害者,他们不过是释放他们的动物天性。这种天性的释放,不论性别,而是个体社会性和动物性博弈的结果。


当在家庭的互动中,人们的社会性有所削减,动物天性被释放出来时,暴力就可能发生。今天是蒋劲夫,昨天是张雨绮,前天有许凯,明天、后天或许还会其他人。


03

社会性是如何被削弱的?


从弗洛伊德的死本能出发,我们了解到人类的攻击驱力与生俱来,但是也并非总是会导致人们的攻击行为,由于人类文明的进展,社会性的一面让人们学会用各种方式来合理释放我们的攻击驱力。


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中,这种合理释放叫做升华,它是指我们将这种破坏性的驱力变成可以接受或有益的行为方面。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有些人失恋后会变得更勤奋,更努力,从而在学业、事业上取得丰硕的成果;相反也有另一些人在失恋后,会不断纠缠,甚至以死相逼。

 

这种不同的选择,就是死本能中攻击驱力的不同表达。前者将这种驱力释放到了社会赞许的事务上,而后者却将攻击释放在遭受挫败的对象上。

 

当这种对象是家庭成员时,家庭暴力就产生了。

 

在家暴施害者的团体治疗中,很多人都暴露了他们在实施暴力之前,感受到的严重挫败感。


换句话说,在家庭成员的沟通中,使用社会性、文明性的语言无法达成自我的目标时,人们遭受的挫败感会驱使他们削弱自身的社会性,而暴露出自身的动物性。


04

为何家会伤人?


在中国,家庭暴力的发生率为29.7%—35.7%,受害者多半为妇女,近年来老人、儿童和男性的比例也有所上升。


家暴的频频发生,总令人无奈,为什么暴力总是容易出现在家庭中?

 

社会心理学家发现,人们陷入恋爱和婚姻的过程惊人的类似,他们总是经历一个固定的步骤。人们总是容易和相处日益频繁,交往时间更长的对象陷入爱河。

 

在这个过程中:


第一步人们会逐渐寻求对方更多的陪伴,在时间上要求更多。


第二步人们会相互透露自己的隐私,在个人信息上要求更多。


第三步,人们开始有一些身体方面的亲密,在接触上要求更多。


第四步,人们彼此分享积极或消极的情绪感受,在情感上要求更多。


第五步,人们在对双方的关系目标上逐步达成共识,在目标和价值观上要求更多。


第六步,双方的行为反应越来越相似,心理幸福感与这段关系更紧密联系,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要求更多。


最后,人们把双方看作一对情侣或家人,不再是独立的个体。(韩卓, 2018)


 这个过程,是逐步让渡自我,融合进两个人的关系的过程,这是一种个人边界的逐步弱化。情侣或夫妻渐渐地不再说“我要如何”,而更多会说“我们要如何”,他们会把双方的共同意志,当作自我的意志。



于是,当情侣或家人之间发生矛盾和分歧时,就像是我们自己和自己的另一部分发生了冲突,我们总会期望家庭这个整体是一致的,于是消灭另一方的意见成为了一种解决方案,在内心激起巨大的冲动。


当沟通不能说服和控制对方时,愤怒的情绪就激起人们的暴力行为。

 

所以,我们看到,那些在沟通中,越是感觉到挫败的人,越容易激起愤怒,那些情绪调节能力越是低下的人,越容易在愤怒时发动攻击行为。


而这一切都源于他们完全地将家庭视为自己,把“我们”当作“我”。于是,冲动和暴力之后,他们会用更强烈的方式去道歉,去挽回,因为他们感觉到自己伤害了自己的另一部分。

 

这就是为什么说「家暴只有两种:0 次和无数次。



05

如何识别、预防和应对家暴


这么说来,似乎家暴是一个很难改变,深入到基因的人类特质。但同时别忘了,人类同时也有社会性的一面。

 

对于个人来说,社会化是否良好,是识别一个人是否可能家暴的重要因素。

 

对于一个社会来说,社会规则和援助是否健全,是这个社会的社会性体现。在美国等西方国家,面对家暴,人们可以寻求警察的帮助,公权力对家庭暴力的干预和民事权利的救济是比较健全的,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警察具有非常重要的职责。


美国民间反家暴、为受害者提供援助也有非常广泛的运动,早在1974年,美国就出现了第一个专门为被殴打妇女成立的庇护站。

 

在中国,公权力对家庭的介入变得困难很多,在2014年我们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从预防、制止到惩罚,全面地去防治家庭暴力的产生。

 

可是东方文化的集体主义价值观,阻碍着这一进程人们常说“家丑不可外扬”,集体主义的文化,让我们更倾向于把家当作“我”的一个更大的外延


于是,家庭的矛盾就变成了“我的问题”,对于遭受家暴的耻感,让我们难以去寻求外部的干预和帮助。而外部的力量也常常以“一家事是一家事,别人的事别多管”而退而却步。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第二章第十二条:


监狱、看守所、拘留所等场所应当对被判处刑罚或者被依法拘留、逮捕的家庭暴力加害人依法进行法制教育、心理咨询和行为矫治。

 

人的社会性需要通过心理咨询和治疗来进行矫治,因为研究发现,在家暴的实施者中,人格障碍占1/4,其中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和冲动型人格障碍居多。


其他可能引发家庭暴力的问题中,躁狂症、精神分裂症和经前期综合症等都很常见。

 

社会的社会性,可能是一个更加任重道远的话题,在法律先行的情况下,人们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对于家庭的观念都需要变得更具有弹性,才能够在制度保障的前提下,真正能够执行下去。


参考资料:
E.阿伦森, 阿伦森, & 邢占军. (2007). 社会性动物.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韩卓. (2018). 0基础入门心理咨询:发展心理学. 广州:壹心理学院Pro.


举报
匿名

我和他在一起时义无反顾的理解他,我除了有自己的工作外还陪他一起创业,借钱给他,他却经常怀疑我的不忠,查手机聊天记录查定位等等,无论解释多少次他依然不相信,不让我和异性有联系,不准穿短裤,剪头发不能找异性理发师……甚至还多次动手打我,一开始一巴掌发展到后面狂打。分手后还指责我曾经误导他的思想,告诉我听这世界上真的会有不与异性聊天的女生,并且分开后一个月就找到了下一任新女友,他的新女友很听他的话,很温柔,很粘他,每天都待在他的店里陪着他,我只想知道他的新女友也将会被打吗?

2020-02-04 · 回复
小鲸鱼5539d5

这就是为什么说「家暴只有两种:0 次和无数次。」 不认为这句话是对的。

2020-01-05 · 回复
27043198

心病才是最难治的,希望年轻一代放弃红色的斗争基因

2018-12-01 · 回复
打开壹心理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壹心理-2000万用户选择的全生态心理学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