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身情歌 丨 “我已经母胎单身34年了!”

data.name
婚恋

认证作家/优质答主
文:小钉
来源:三明治(ID:china30s)
原文标题:双十一,我们来严肃探讨下母胎单身 | 三明治



这是一个单身的黄金年代,但如果一个人20多岁甚至更30多岁还未谈过恋爱,便要接受质疑或者奚落。


"是不是你要求太高了?(潜台词:是你条件太差了吧。)


你要多接触一下异性。(潜台词:你性格有问题)


豆瓣一个名为“母胎solo”的小组已经有6412人加入,这里面所发布的帖子也多为“为什么我是母胎单身?”一类的主题,小组成员也常用单身多少年来进行自嘲,“你单个24年算啥,我都单身了34年了!” 


 在我认识的母胎单身一族里,大家没有谈恋爱的原因不尽相同,但面临的压力又是相似的。“一个迟迟得不到反馈的愿望,久了便会滋生失望、质疑,甚至绝望。同时社会对“长期单身”、“没有恋爱经历”的污名,也会让他们越发焦虑和挫败。”



冯嘉今年27岁,从没谈过恋爱,当我提到关于感情的问题时,她的兴奋劲相比起谈论学术降低了不少,“不是不想谈,而是我找不到一个可以跟我聊学术的男孩。”冯嘉认为理想的对象应该要有高度的精神契合,“他的品行还要高尚一些,像陈道明那样。”她又补充了一句。


今年9月冯嘉从新疆的一所高校辞职回了广州。2017年6月,她在广州一所高校攻读完硕士课程后,回到家乡新疆,成为了一所大专院校的教职员工。上岗后,她的护照、港澳通行证上交给了单位,这些证件直到她离职时还未取回。单位得知她单身,还从未谈过恋爱,便热心为其物色对象。当时冯嘉正坐在电脑前整理课件,她的领导兴冲冲跑到她的面前,“冯嘉,赶快去换套衣服,我们给你介绍了个男同志。”


冯嘉感到为难又惊诧,她想,这都21世纪了,怎么还像活在几十年前?好意变成了要求,冯嘉不得不服从。相亲对象也是一位老师,看起来,他对冯嘉颇有好感,不断在向对方透露自己的工作前景不错,还有房与车,但这些对冯嘉来说没有多少吸引力。


她有些微胖,皮肤并不算白嫩,这要归结于她的生长环境。生于新疆的阿克苏,这里日照强烈,植被稀疏。她的父母上个世纪70年代从四川去往了新疆,成为拾棉花的工人。冯嘉出生后,家里依靠卖红枣为生。一家人相处融洽,贫苦自可忽略。


冯嘉成长在棉花地与枣林中,很小就学会拾棉花、摘红枣、晒红枣,环境朴素,但她读书用功成绩不错。高中,她去了当地的重点中学,成绩在班上排名前三。但高三那年,父亲因病去世,她的家庭承受巨大打击,就此全家的负担冯嘉妈妈独自扛起。


冯嘉考上了一所名校,她选择了理工科专业就读。她对两性的话题显得较为羞涩,在她看来,努力学习、做实验才是一个大学生应该有的样子。也由此,她与异性的相处模式永远停留“同学”的单一模式上。从本科到硕士的六年时间里,她没有参加任何校外实习,仅参加过的一次校外活动也是学术研讨会。她对学术有着难得的虔诚,但她的朋友也时长认为她将学术简单化了,她所追求的是一个“没有任何斗争的场域”,“但这不可能,学术本身就是从社会中而来。哪怕家人、爱情、友情都是存在着某种争斗的。”她的朋友对我说道。


图书馆成了冯嘉的常待之地,她的硕士毕业论文接近七万字,总共耗时一年来做调查、写作,每天早上七点起床后匆忙洗漱便赶去图书馆阅读文献写论文,她的毕业论文是研究互联网抗争,谈及此,她会兴奋地跟我说起裴宜理的思想和著作。从新疆辞职回广州,她的计划是去香港念博士,但必须拿到全奖,否则家庭无力负担。


时隔一年,我再次问起冯嘉的感情问题时,她的回答明显要无奈许多,“你知道我的生活环境并不愉快,对我而言,爱情太远了,它是虚幻的,我不认为我现在有足够的资格拥有它。”


冯嘉身上那种学生的天真之气开始褪去,生活开始显露出本色,但接受复杂的真实境况才是成长的第一步,她并未颓丧,在谈话的最后,她问我,你是否还记得罗曼罗兰那句名言,我笑了笑,随后我们一起说道: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后还依然热爱生活。



斐然如愿地去了她向往的媒体,成为一名调查记者。


在这之前,她在北京望京的一家网络媒体做编辑,由于没有采编资格,每天的工作就是上网粘贴复制一些新闻报道,不能去往新闻一线,对她而言是一种精神与体力上的折磨。她受的教育是纯正的新闻专业主义范式,富有正义感,向往法拉奇那样的职业环境,但回到现实,对自身、媒体与现实环境都产生诸多失望。


这是2016年后新闻专业毕业的大学生通感,斐然较为幸运,她选择辞去编辑工作,应聘上了那家以敢于报道而闻名的权威媒体,虽然工资少,工作量大,但这是她喜欢做的。


斐然没有谈过恋爱,她笑称记者哪有时间谈恋爱啊。她也尝试去相亲。对方是南方某媒体的记者,三十多岁,身材管理不到位,微胖。斐然见到他第一眼就不喜欢,处于礼貌,斐然只好与其讨论行业内的动态,“但他的学识与素养,恕我直言,有些差劲。聊完后他还想来拉我手,油腻。还有为什么要穿红色健美裤来见我?”


前段时间,斐然对一个北大毕业的异性产生好感,对方做金融工作,有着很深的社会学、经济学积淀,斐然和他一起探讨关于社会学的探讨马克思韦伯、涂尔干的著作,也聊当下的经济形式,对方的学识明显强于她,斐然对此感到兴奋又自卑。


她总结自己不谈恋爱的原因,同龄人学识不会比她高到哪里去,但那些她赏识的人又不会喜欢上她。多次相亲的经历也向她展示了这样一个残酷的现实:现在恋爱与婚姻的标准都趋于社会化了,门当户对很重要。而斐然来自一个小县城,在充满衡量的取景框中,她自然获取不到心仪的对象。


斐然对此倒很淡然,某种程度上,现在的平权主义为此提供了一些乐观的设想。如果一个女性选择单身度过自己的人生,并不是一个不敢想象的梦魇。


鲍曼在《流动的爱》这部经典著作中分析指出,传统社会的所有纽带都在松动,爱情在现代社会也不那么美好或者可靠了。“人们深深地渴望阻止爱情的凝固,流动的现代人不不希望回到传统的令人窒息的安全感中。”对于母胎单身的人来说同样如此,不论主动或者被动单身,爱情本身的功能似乎不应该被过分放大,或者它本身就不应该置放在“功能”框架下去讨论和理解。香港中文大学性别研究博士曹文杰曾经在一次采访中谈到:“我们会经常觉得自己不是一个完整的人,所以才叫伴侣‘另一半’,我们觉得自己是不完美的,所以我们需要有另一个人去补充自己。但如果我们怀着自己是不完美的、有缺陷的,一定要在世上找一个人才感到完满的话,我觉得这是不健康的关系。”


  为什么会母胎单身?

                    

“在亲密关系变成主流话题的时代,母胎单身是被取笑的对象,但在大学以前,这是我周围大多数人的状态:我的中学禁止学生用任何方式展现自己的性魅力;一段青涩懵懂的校园恋情很可能受到各方施压,甚至以当事人退学作为收场;性别隔离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台风”

     

小樱在国内念了四年英语专业后去了英国念了一年制的硕士,专业是性别研究。她单身了24年,谈及单身的原因,她认为是自己不够好看,加上从小家庭管教严厉的双重因素。从小学到大二,她的爸爸都让她留短发,这在很长时间内小樱对自己的认知一直一个“丑女孩”。


小学时,她遭到了同学的校园霸凌,这致使她在长时间的校园生活中无法对同学产生信任和亲密感。直到大学,她开始意识到自己需要迈出“低自尊”的山谷,一次,她主动添加了班上一位相貌姣好的男同学,不过对方竟然没有通过她的添加请求,在小樱看来,这似乎是意料之中的事。在英国念硕士期间,小樱同样不敢轻易尝试恋爱。“外国人和你谈恋爱会让我觉得他们是处于一种猎奇心理,我只是亚洲女性的一个范本,并不是我自己。”


由于专业是性别研究,小樱对于自己为何无法开展一段恋情进行了一次深入追问,她的答案是所处社会的文化养成。“你所处的环境、你所接受的爱情的熏陶都会影响你。而我们这一代成长与台湾偶像剧盛行的年代,也是个人主义的一代,它的指向是让联结的亲密关系变得松动


毕业回国,小樱找工作之旅不太顺畅,一如往常也并没有踏入一段亲密关系中。在她看来母胎单身在人们眼中是与零性经历挂勾的,“这是一种束缚”,于是她尝试去打破这种观念偏见,就算没有谈过恋爱但仍然可以拥有性体验,她开始尝试网上约人,沉浸在一次次的性体验中。但小樱对自己仍不自信,依旧无法摆脱对外形自卑的迷思:“我只约外国人,中国人不喜欢我的长相。”


“台风”是一位对“母胎单身”一说持着激烈批判态度的人,这位来自海南的女生也是一名女权主义者。“ 单身并没有给我带来困扰,真正让我困扰的是那些不断问我为什么单身的人。为何大家会默认你到这个年纪就应该谈恋爱呢?”


不过几经交谈后,台风也坦言自己也渴望谈恋爱,但由于是在纯情偶像剧的环境中成长的,而现实和电影电视中的爱情完全相反,这让她失去了对爱情的一些期待。“偶像剧中的男性多是温柔宽厚的,但是我在现实中看到的确是邻居阿姨遭到家暴。这两者的断层让我无法接受。”对待亲密关系,“台风”尝试着去解构它:“爱情本身是一种幻觉,也不是所有人都需要它,我很喜欢我现在的状态,我很忙,喜欢做很多事,人生本来充满了遗憾,没有爱情也算不得什么。”



据网上一份调查显示,“被调查者的25-29岁的母胎单身族占比最大; 其中母胎单身的男性占比42%,女性占比58%。在这些母胎单身的人中,单身18年以下的占10.48%,单身18-24年的占23.65%,单身25-29年的占46.28%,单身30年以上的占19.59%。”                                   


而在母胎单身对于个人的影响方面,很少有像“台风”那样更享受自己独自一人的状态。更多人则是因为无法开展亲密关系而产生一定的焦虑。一份网上调研发现,“有34.21%的母胎单身族表示无恋爱经验让他们无法与异性自然、顺畅的沟通和交往,25.40%表示父母非常着急,遭催婚压力,22.40%表示形单影只,倍感孤独,同时有11.82%表示经常遭受旁人的疑问和看法,另有6.17%表示母胎单身的身份对他们没有任何影响。

                                                      

而母胎单身的原因,也多被认为是“ 择偶理想化” ,在多数母胎单身族眼里,“自身条件不够优秀”、“性格内向”和“晚熟单纯”是造成自己孤身至今的三大原因。“然而,在身边人看来,母胎单身族们迟迟未能脱单不仅与内向的性格和自身条件不够优秀有关,“择偶理想化,不切实际”也是一大重要原因。”


但事实上,将“母胎单身”的成因归结于“择偶理想化”,实际上是把一切社会形式转移到个人情感层面,在这种转换过程中,我们用来评价关系与情感的其他可能框架也被遮蔽,这就好比罗登伯格总结施劳特《为什么女人不能拥有一切》一文的中心思想:“女性必须要先学会改造自己——改造自己思考、说话、计划、工作以及投票的方式——之后,才能希望自己在工作和家庭之间达到适当的平衡。”“择偶理想化”的归因同样是忽视了塑造我们所处的社会经济与文化结构,并拒绝去反思与动员背后的结构。成长于偶像剧的90后,其爱情观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偶像剧模式的影响,如果忽视了这一层面上的影响,没有意识到以年轻一族为主要目标观众的偶像剧长期、同质地呈现特定价值观、阶级与性别连结,欲以爱情至上叙事加以包装,如此地媒介内容服务于父权社会利益与意识形态,重复男尊女卑、男强女弱的叙述,在浪漫爱情的包装下合理化男性霸权的深层影响,那么对母胎单身的“择偶理想化”的指责实际上也是一种施暴。


  母胎单身可耻吗?

                                 


“单身”本身的概念经过发展被解构,该词汇所包含的歧视成分已大大降低,甚至成为了一种值得称赞的生活方式。”但是“母胎单身”与单身有着很大不同,同时也面对着更大的社会压力。单身在一般意义看来,越来越被放在一种个体主动单身的语境中加以对待,其背后所指涉的人群多是高学历、高收入群体,他们的单身是在没有与自己匹配的条件下的主动选择。而母胎单身一词意味着零恋爱经验的背后的无能,于是母胎单身者多会被人问到“是不是你的眼光太高?”、“你是爱无能吧。”、“TA一定是因为长得丑才没谈恋爱吧。”相比起将“单身”置于女性独立意识兴起的框架下进行讨论,将单身视为对女性的一种解放,比如“女性对性的看法可以变得多元,不再将传统观念中的贞操、寻找一个可以托付的对象、奉献家庭是美德观念当作是美好人生的宝典要点。”母胎单身在此种语境中却沦为“不敢尝试”、“思想陈旧”的孤独人群,这实际上令没有开展过亲密关系的人成为另一种备受歧视的压迫对象。



单身多被置于新自由主义语境下去讨论,在现代社会它被赞颂,它似乎表明了个人的能力是能够应付一切困难,只要我们有独立的收入来源,我们便可以保持作为单身的尊严与生活空间。不过当母胎单身者被放置在此种资本逻辑中去讨论时,他们时常被“催恋爱”,认为恋爱是一种自我探索的通道,我曾遇到一个朋友跟我说“你需要一个男人和一场性关系,这样你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母胎单身某种意义上展现的是充满着矛盾的现代式爱情,正如《端》传媒的一篇文章所说的那样,人们前所未有地相信爱情:浪漫、另一半、能让人幸福、探索自我的通道;却又前所未有地质疑爱情:不愿意将就对方、爱情本质上一场幻觉,可选对象过多以至于对谁都没兴趣,警惕对方是否有其他目的。在此种状况下,比起大胆主动地寻求一段稳定的亲密关系的耗时耗力,还不如独守个人的小天地自得其乐。


正如台风所言:“那时受到小说和电视剧的荼毒,觉得自己一定会结婚。但随着对女权主义的了解加深,对婚姻有了更多反思之后,现在的我对婚姻和家庭其实没有什么执念,对亲密关系的态度也比较随缘,因为毕竟,我的生活真是太充实了,有好多事情还没来得及完成,亲密关系肯定不是我现阶段想要尝试的首选。


“我爱好摄影、视频剪辑、做手工,别人以为我的生活方式很环保,其实我只是不想花钱,哈哈哈。不想花钱换新背包,所以我自己动手修补破掉的地方;不想扔掉不再时兴的裤子,所以重新剪裁改成小袋子,倒也物尽其用。”台风在一篇名为《母胎单身怎么了》这样描述道。


母胎单身者大可不必受到社会压力选择草率进入一段亲密关系,也不必为自己没有谈过恋爱进行过多自我怀疑和自卑,构建一个更完整、健全的自我,探索良好健康的亲密关系,关心公共事务,“相信们正在改变,我们在书写自己的历史。”


作者简介:小钉,本文转载于微信公众号:三明治(ID:china30s)成立于2011年3月。专注于普通人的非虚构写作孵化,旗下设有三明治写作学院,以及媒体平台“中国三明治”,并致力于将故事跨界应用于产品设计、城市文化挖掘、展览市集、空间打造等立体场域

责任编辑:Spencer 沐风

举报
匿名

我只能接受现在的生活,不能接受改变了的新生活。我害怕改变。觉得改变是不好的。危险的。未知的。对改变很焦虑。宁愿不开心也不想接受改变。除非这次改变能带给我开心。

2019-09-26 · 回复
慕少小可艾

不怎么,就是你没有喜欢的人过?还是说每次都没追成?

2019-08-29 · 回复
风吹。云雾散

你35岁前会一直单身......
——然后呢?
然后你就习惯单身了。

2019-08-23 · 回复
打开壹心理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壹心理-2000万用户选择的全生态心理学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