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偏见,真的有赢家吗?

data.name
李敏楠

咨询达人/心理作者/优质答主

无论是前段时间的米兔运动,还是网约车平台的恶性事件,当一些女性受害者在网络平台中鼓起勇气曝光自己或身边人所经历的类似事件时,荡妇羞辱”、“受害者有罪论”“女权婊”的评论却屡次出现,这类言论对受害者乃至女性群体都是二次伤害。


新闻热点之外的日常生活,性别刻板印象和偏见也十分常见,今天我想要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谈谈关于“性别偏见”的现象。

 

Part 1 

性别偏见是什么?


首先带领大家理清在社会心理学中出现的几个概念。


偏见(prejudice)

对一个群体及其个体成员的负性的预先判断。换言之,偏见是一种负面态度(包括情感、行为和认知)。

 

刻板印象(stereotypes)

刻板印象是有关一群人的概括,包括正性和负性的,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错误,或者过度概括偏离了真理的核心。刻板印象(信念)并不是偏见(态度),但可能为偏见提供支持。

 

歧视(discrimination)

歧视是一种不合理的负面行为,歧视行为的根源往往在于偏见态度。但是,偏见性的态度并不一定滋生出敌意行为,也并非所有的压迫来源于偏见。

 

性别偏见主义(sexism):

这类群体指在关于性别上存在偏见或对另一类性别成员的不公平等待,尤其是男性对女性的不平等对待。可能指个体的预断态度,或者歧视行为,或者压制性的制度实践(并非有意带有偏见)。


Part 2

性别偏见的由来

 

社会制度:

社会制度将性别理所应担的一分为二,不是男性就是女性。历史上,在许多父权主义社会认为男性是占主导地位,而女性则是附属男性的。并且,社会出了一套性别角色规范,也就是男性和女性“应该是什么样”的标准(包括其态度、行为和观点)。

 

比如


男儿有泪不轻弹,要时刻保持理性和坚强,女人才会经常哭,太柔弱和太感性了。


男人应该去做男人该做的工作,比如科学家、医生、律师、大厨、大学教授等,而女人可以去做护士,幼儿园或中小学教师、行政秘书类职位等;甚至应该以家庭为主,不应该上班。


男人晚结婚是宝、黄金单身汉,而女人晚结婚是草、剩女。


男人约会时应该买单,不是和女人aa制。


以上都是社会性别角色规范的常见例子。这些例子也许在某个时代属实,但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事物都会与时俱进,这些既定的约定俗成也慢慢地改变。可传统的一代人始终保持过去的观念,很容易形成刻板印象。在某个程度上,性别刻板印象使得性别角色的合理化。有研究表明,在看待未知群体的成员时,人们认为这些人具有一些正适合他们角色的特质(Hoffman & Hurst, 1990)。而过度的刻板印象也容易形成偏见态度和歧视行为了。


Part 3

关于“偏见”的社会现象

 

现实群体冲突理论(realistic group conflict theory)一旦群体为稀缺资源而竞争,就会出现偏见。


当社会把男女性别角色规范化后,男女之间的责任和任务也就被认为划清界限。由于双方负责的领域不同,资源也不同。过去社会劳动力更多是男性的天下,赚钱养家是男性的责任,而社会资源在那时更多是属于男性的。可是当时代的变迁,女性开始从家庭转向社会劳动力,在某种程度上,男性会认为自身的利益被女性瓜分。当优质的社会资源稀缺的时候,男性会为资源竞争,也就会对女性的行为出现偏见乃至攻击。比如,当女性取得高学位的时候,就会被人指责:“都读到博士了,谁还敢娶你啊”、“博士都是高分低能吧”。又或者当女性晋升到高层,就会被人怀疑,“估计用了很多不正当手段升职的吧?”


社会同一性(social identity)

当人们在评价自身时,会将自己归入各种类别。当自身与特定的群体联系起来,就认为是“我们”(内群体),自然就排除“他们”(外群体)。


比如,男性会将自己与女性划分开,男性群体是“我们”,而女性群体就是“她们”了。当一个群体有着非常强烈的意识,就容易出现内群体偏见(ingroup bias),喜欢内群体,讨厌外群体。就像米兔运动事件中的受害者女性曝光和指责加害者(大多数是男性),很多男性就会形成一个内群体,对女性群体进行攻击,也就出现了“荡妇羞辱”、“受害者有罪论”“女权婊”等的各种评论。还有近期闹的沸沸扬扬的“滴滴”顺风车事件,有多个滴滴车主群里还在调侃受害者,发表一些不堪入目的言论。有研究表明,“我们的社会统一性越重要,我们就越强烈地感受到对群体的依恋,面对来自其他群体的威胁,我们的反应就越充满偏见“(Crocker & Luhtanen, 1990)。


Part 4

偏见带来的影响是什么?


刻板印象会影响人们如何分析人的行为(Kunda & Sherman-Williams, 1993)并且会影响被分析人的表现。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无论怎么努力都不能摆脱别人对你的评价,但你的行为正好是别人期待的,别人就觉得自己的预期证明了对你的评价。而在这个过程中,刻板印象也是很有可能影响到工作或学业表现从而造成不良影响,这称之为刻板印象威胁(stereotype threat)


举个栗子:我在学车的时候,男教练在一开始就说出自己的偏见: 女生学车很慢也开不好,不懂控制速度和调整方向盘。刚学那会,我表现的还挺好的,教练就会说,你学的很快,果然读书多就是不一样。 后来学到倒库的时候,学的比较困难,教练就会很生气和傲慢地说,我早就说你们女生,都一样,开车开不好,也听不懂指挥,读书读那么多,怎么开个车都不会。


当一个女性原本可以很好的做一份工作,但由于长期的偏见,会给女性带来压力,可能会让人担心别人会刻板化地看自己,从而更容易使得女性表现不佳,而被验证了他人的预期。

 

还有一种影响:当弱势群体被社会主流思想完全洗脑后,他们不会为自身争取相应的利益反而去选择迎合。


比如,女性自身会攻击女性。无论在社交媒体底下的评论还是生活中,也常常会遇到女性本身随波逐流地对同为女性的歧视。在家庭中,有些女性,因为一辈子被父权社会的压迫,当了婆婆后,也会要求自己的儿媳妇要生儿子,要相夫教子,要当贤妻良母,听丈夫和儿子的话,在家做家务。还有的女性,对自己的女儿要求,30岁之前要结婚,要生儿子,要对自己的丈夫好。

 

性学者方刚认为“不是男性压迫女性,是父权制社会压迫所有性别”。或许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经历一部分男性在女性利益受损时获得更多利益,但从更为长远的角度来看,性别的刻板印象也要求着男性,男人们往往也被这样的性别要求束缚着。当无论哪种性别的个体都不能展现真实自我,成为真正的自己时,并没有人从这样的环境中真正获益。


性别偏见无处不在,更可怕地是一代一代的在传承性别偏见不是个体问题,是整个群体需要承担的责任。




咨询师说

Emma Watson在联合国演说中曾说过:

“男人和女人都可以敏感;男人和女人都可以强壮。是时候把性别理解为光谱,而不是南辕北辙的两派。如果我们不再把对方定义为自己的对立面,而是把对方定义为我们的一员- 我们都会更加自由。”


性别刻板印象对人的束缚,需要所有人的积极自省和反思。最后跟着Emma “如果不是我, 那会是谁? 如果不是现在, 那是什么时候?的倡导下,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吧。



References: 
Crocker,J.,& Luhtanen,R. (1990). Collective self-esteem and in group bia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   chology,58,60-67. 
Hoffman,C.,& Hurst,N. (1990). Gender stereotypes: Perception or rationalization?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 cial Psychology,58,197-208.
Kinda,Z.,Sherman-Williams,B. (1993). Stereotypes and theconstrual of individuating information.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19,90-99.
(首发:三竹心理)
赞赏
举报
xinli_2520

谢谢支招

2019-02-07 · 回复
打开壹心理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壹心理-2000万用户选择的全生态心理学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