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过30,你就是自己的原生家庭

精选
data.name
杨思远

认证作家
作者:拉姐
来源:拉姐(ID:byjzlajie)


-01-


先讲两个真实的小故事吧。


我的朋友张大花,39岁,是一名律师。


她出生在一个典型的“重男轻女”的家庭里,小时候,家里有什么好东西都是哥哥的,什么脏活累活都是自己的。


不仅如此,她还经常被爹妈骂,也经常被辗转寄养在亲戚朋友家里。


显然,她注定在被忽略中长大。


现在的她,过得怎么样了呢?


她靠自己在广州市中心买了100多平米的学位房,养了两只她自己认为很好看的猫,经常在朋友圈晒各种聚会照,也偶尔会招待从湖北过来看她的、曾经嫌弃她的爸妈。


她大龄单身,但是自认为过得很逍遥快乐。


有什么能比一个人活得快乐,更大的成功呢?


我的朋友周小乐,34岁,自主创业者。


她小时候的记忆,就是家里总是充满战争和争吵,自己的父亲也总是习惯性动手打自己的妈妈,每次发生家庭战争她就总是第一时间躲在一张写字台的下面,连头都不往外伸一下。


无疑,周小乐有一个极其破碎不安的童年。


现在,她过得怎么样呢?


她开了一家潮汕火锅店,目前已经在广州开了三家分店,她正计划着把火锅店开到她的山东老家。


她怀孕六个月了,正准备迎接人生中的第一个宝宝。


她说她这个生意很累,要进货啊记账啊,很麻烦,但是她很满足。


让人满足的人生,应该也算是成功吧?


除了我身边真实存在的朋友,当然也有很多知名人士,都有着不太幸福的原生家庭。比如之前写过好几次的汉密尔顿,作为一个不知道自己亲爹是谁的私生子,他一路骁勇善战,做到华盛顿的副手,参与《独立宣言》的编撰,成为美国最重要的开国元勋之一;


著名影星周润发17岁就跑出来混江湖,但他的苦日子从很小就开始了,就读工人子弟小学,放学要帮母亲卖小吃、捡煤球来维持生计,长大后为了生活还做过的士司机等等;还有英国王室威廉王子、多年首富李嘉诚,等等,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


他们每个人都初逢糟糕的原生家庭,但是同样,这并没有阻挡他们获取璀璨的人生。


-02-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作“情绪感染”在情绪感染中,一些人所感受到的情绪会让身边的其他人也感受到类似的情绪。


在这里,给大家插入一个“情绪感染”的小案例。


在一个星期五的下午,一家社区医院的警报突然响起,召集所有的医生立即赶到急诊室。一队救护车从当地的一所学校送来17名学生和4名教师。他们报告了眩晕、头痛、恶心和胃痛等症状。一些人在呕吐,而大多数人都呼吸急促。


所有学生和教师都来自4间教室,它们位于一条走廊的两侧,每一侧各有2间教室。一开始,一名14岁的女生说她闻到了一股怪味,像是从某一个孔里飘散出来的,随后便跌倒在地,边哭边说自己胃疼、眼睛刺痛。这4间教室的许多学生和教师都看到了这一幕情景。


很快,他们也感受到了类似的症状。在遭受影响的86人(82名学生和4名教师)中,21人(17名学生和4名教师)的症状严重到了需要就医的程度。经过对校舍的检查,公共健康专家没有发现任何线索,同时,内科医生也没发现任何患者身体有任何异常。然后,患者被送回了家,很快,他们就都康复了。


在情绪感染中,如果有人感受到惊恐或悲伤,那么Ta身边的人也可能在同一时间感受到相同的情绪。当这种体验升级为大恐慌时,整个社区或者更大的范围都会遭受影响。


如果有人认为是某种原因导致自己产生不适的时候,其他人也很可能会认为自己的不适也是同样的原因导致的。


心理学上把这种反应,称作:群氓心理


最近这两年,“原生家庭”这个词大火,火到让人觉得审美疲劳。可是即便如此,还是有很多人拿它来说事儿。


比如说,一有什么天灾人祸成为社会新闻,就有一些自媒体大号开始分析主要人物原生家庭如何如何;


比如说,一些人生不是很顺利、各方面都混的不太好的人,也开始习惯“如果不是原生家庭,我一定如何如何”这样的思维;

当然,也有一些心理咨询师,总是唠唠叨叨原生家庭如何如何影响人的发展之类的,比如我;


……


一时间,从个体发展到群体事件,“原生家庭”无孔不入。


可是,当有来访者第一次见我的第一句话就是我希望我妈/爸早点死”的时候,我还是忍不住后背一凉,产生一个巨大的疑问:


这个社会,是不是陷入了“原生家庭”的情绪感染?


-03-


我在文章开头写了一堆原生家庭有问题的人,试图以他们的故事来证明:原生家庭糟糕的人生。


当然,你可以说,我的样本不充足,不具有做结论的普世价值。


但同样,也没有任何科学数据可以表明,不好的原生家庭就一定会给人带来决定性的、毁灭性的影响。


有一句大家都很熟悉的话,任何一对夫妻,这一辈子都一百次想要和对方离婚的冲动。换言之,绝大多数家庭都会有战争、有争吵,如果我们观看一个人的行为特点,去按图索骥般地从Ta的原生家庭去找原因,你总是会找到一些问题的。甚至可以几乎肯定地说,无一例外,你总是能从一个人身上找到Ta原生家庭的缺陷。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过分强调原生家庭,真的有意义吗?


事实上,原生家庭的概念,肇始于佛洛依德的经典精神分析理论,即他的性心理发展理论认为,一个人六岁之前,就基本上形成了自己的人格特征,换言之,在小孩子的童年,爸爸妈妈如何对待自己,几乎决定了这个孩子的人格是否健康。


但在心理学的发展史上,很多人都不同意佛洛依德这个观点。


比如提出社会人格心理学的埃里克森,就认为人生每个阶段(他把人生分为八个阶段)都有要解决的核心问题,这些核心问题都影响人的人格发展;


再比如人本主义心理学创始人马斯洛,他认为人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每个人都是要不断自我完善的需求,而非像弗洛伊德认为的那样,童年决定了人的一生。


而就在国人还沉醉在对“原生家庭”的膜拜和讨伐中的时候,西方临床心理学界早就因为经典心理学的“不能被证明也不能被证伪”的特性,几乎不会采用这个单一理论来对病人做治疗了。他们更倾向于采用整合疗法,来为病人做治疗。


比如说,当一个人因为晕血恐怖症来寻求心理治疗的时候,心理治疗师不会采用“原生家庭”这个单一模型,他们会考虑有哪些生物学因素、哪些社会因素、又有什么行为因素,或者情感认知因素等多因素模型的共同作用,导致了来访者的晕血恐怖症。


-04-


人是非常复杂的,任何心理问题,都不是简简单单的“原生家庭”这四个字就足以解决。


哪怕是同样的临床症状,但可能都有完全不同的主观感受,也有完全不同的病因。


比如临床表现为抑郁的两位男性,出现了相似的植物神经紊乱——睡眠障碍、食欲不振、情绪低落、思维迟缓等。


但他们的主观感受却截然不同:其中一个人觉得自己糟糕透了,道德低下、邪恶不堪、自己的存在是一个罪孽,唯有一死,才可告慰世界。


而另一个人虽然也觉得自己内心空虚、身心不良、丑陋不堪,也想要自杀,但是他不为拯救世界,而是因为活着没有意义。


前者体验为罪恶感,后者体验为羞耻感


如果从精神分析的角度去分析他们的成因,是因为前者内化了他人的贬低,后者缺失内化,从而失去人生方向。当然,针对这样的不同成因,临床的治疗方案肯定也尽然不同。


(案例分析取材于书籍:精神分析诊断:理解人格结构)


举这个例子,是为了说明,这个大千世界,每一个个体都是精彩绝伦的独立世界,他们存在某些共性,但更存在许多特性。对待每一个人,我们都应该发自内心充满尊重感,对于心理学,也都应该真诚地怀有庄重感


如果用“原生家庭”来解释所有的个体,来消解心理研究的价值,这不但是我们的懒惰,更是我们的无知。


大学心理学专业,有一门基础学科叫作“社会心理学”,它主要讲的是,人是如何在社会影响下成长发展的。这社会因素包含了家庭、学校、社会舆论、职场环境等等。


一个人在30岁之前,由于社会经验不多,我们能理解原生家庭的土壤对于Ta有着比较重要的影响。可是,当你过了30岁,恋爱谈了好几场了、工作换了好几份了、爆炸性的网络信息带给你纷繁的价值观了……你还把自己的问题、自己的挫折通通都怨爹怨妈,那么我想,原生家庭带给你最大的问题是:太懒了!


这话说的有点难听,作为心理咨询师,当然也不是否定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只是想说,它不是你人生的决定因素,即便有一个糟糕的原生家庭,你也还是有很多把人生翻盘的机会。


所以啊,如果过了30岁,就不要开口闭口地“原生家庭如何如何”了,那样会显得你,一点都不高级


作者简介:拉姐,让爱成为你生命的根基。公众号:拉姐(ID:byjzlajie

责任编辑:Spencer Kennjane

举报
『笔落江湖』

懂得成长,才能从原生家庭里分离出来

2022-11-18 · 回复
小鲸鱼60a58a

我母亲是一个从不怪自己原生家庭的人,她学心理学改变自己她的原生家庭很糟糕,可是命运一样没放过她,她跟风流成性的男人捆绑一辈子你怎么解释这种现象?

2022-11-17 · 回复
小鲸鱼小林酱

是啊,一直说原生家庭如何如何,会显得自己特别不高级。现在的人生方向把握在自己手中,自己就是掌陀人,别再埋怨爸妈了。

2022-08-09 · 回复
  • 小鲸鱼小林酱
    小鲸鱼60a58a Lv0  小虾米
    回复 小鲸鱼小林酱 : 我到现在也不顺,并不是说怪原生家庭,只是内心深处的漏洞是终身遗憾
    2022-11-17 · 回复
打开壹心理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壹心理-2000万用户选择的全生态心理学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