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你》|“成为母亲”vs快乐的女人,你也在徘徊?

data.name
蘑菇姑姑

咨询达人/认证作家
文:蘑菇姑姑
来源:Miss蘑菇姑姑(ID:housewife-online)


国庆节假期,在各种老母亲“假装带娃”的郁闷中,我终于溜出去看了一部电影《找到你》


这是一部讲述妈妈故事的电影,哦,正是带娃间隙我需要找到的那一种电影。

 

“妈妈的困局”是它刻意想要讨论的话题。在电影末尾姚晨过长的法庭辩论和画外音独白中,可以看出来,电影导演竭力想要契合这个时代的话题——成为一个母亲和成为自己之间隔了多远的距离。

 

影片中有三个妈妈,每个妈妈为了生活都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 姚晨饰演一个律师妈妈李捷,一次,她对自己打官司的全职妈妈案主说“我努力工作就是为了有一天避免像你一样的被动”,这就是她对自我宣言,她也是这样做的,活得像个女战士;在生活和工作中强势和剑拔弩张,和感情不合的妈宝男前夫闹离婚,强势地把孩子的抚养权抓在自己手中,一边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一边又疲惫又讨厌着自己的嘴脸。


    这是上层精英女性。

     

  • 而马伊琍饰演的则是底层劳动人民。这个女人更是集天下之“大惨”:结婚当天被家暴、生个娃有重病、只好做舞女赚钱,跟混混互相慰藉……最后孩子死了,性格扭曲到要去姚晨家做保姆便于“偷孩子”。她不是“坏人”,只是一个脆弱的女人,在命运的洪流中,精神情感都被挤压变形了。


  • 而陶昕然饰演的全职妈妈则是介于两者之间的女性,她高学历,生孩子之后就做了全职妈妈,费尽心力维持家庭,却在丈夫出轨后精神失常,还要面对因为没有收入争夺不到孩子抚养权等一系列的生活难题,以至于要去自杀。

 

没有一个妈妈是快乐自由的!


电影最后,姚晨用画外音总结其原因是“可能这个时代给女人的要求太高了”,照顾了家庭没有了收入,有了收入没有了自我,要么追求事业,但是却也在人们不理解的风险“你不是一个好妈妈”…… 每个妈妈的生活课题都让人难以承受。


整部电影像是一个长长的话题讨论的引子——如何才能走出成为母亲的困境?是看完之后我们每个人在思索的问题。



1、“做得到”和“做不到”

 

结尾处,是保姆孙芳(马伊琍)记忆中的画面,那时她对着电影的屏幕,还怀着孕,她坐在一棵银杏树下,摸着自己的肚子说,妈妈要给你世界上最好的东西。


电影就在这里结束了。


这就是一个初为人母的女人,最自然的想法,然而这个想法也给她带来了难以逃脱的困境——“妈妈要给你最好的”,但我们自己都没有最好的东西,要如何给呢?


当母亲,是一种生理本能,人是动物,下一代的需求是母体首先要去满足的。这就像一种基因里写的“自毁程序”,生了孩子之后我自己的生命力一半长在了孩子身上,妈妈们身体里的钙质和气血在流失,更有一种生命能量的更替,当你把注意力都放在了孩子的身上,孩子出生后,你生命的主体都变了。


自古以来说母爱伟大,固然是道德绑架的说辞,但也更是一种事实,妈妈是那个本能上不知觉会牺牲自己成全孩子的人,只因她有一个平凡的本能“要尽所能给孩子最好的。”


然而,人也自有社会属性在制约着你的付出。这是每个妈妈心中最伟大和最脆弱的地方。

 

律师李捷(姚晨)和保姆孙芳(马伊琍)之间,影片展示的就是阶层差别,当孙芳的孩子因为交不起医药费被强行从病床上抱走、孙芳跪地求饶,却看见哭声中,这个医院的嫡系家属李捷抱着自己的孩子抢占了她的孩子刚刚空出来的病床。妈妈之间并没有战争,是社会的阶层之间导致了这场妈妈之间的战争(嫉妒)。

 

孙芳来到李捷家当保姆,李捷每天化着精致的妆容去上班,保姆孙芳会为她打好果汁,为她贴心地送上创口贴贴在被高跟鞋磨破的脚跟上……同样是妈妈,保姆孙芳问“你在闹离婚?”“他打你吗?”律师李捷笑了说“那倒不至于。”保姆孙芳的眼中,只有被打才至于要离婚。这是她作为一个底层,在“窥探”另一个阶层她看不懂的世界,这是一个同样的妈妈,在诉说着自己的无奈和无力。

 

在孙芳眼中李捷什么都有,她自己工作、自己赚钱养家、她购买别人的时间来看护小孩,支撑起自己独立有气势的生活,看起来她给了孩子最好的东西,榜样、经济、看护……但她一样是脆弱的,她的脆弱是她不能亲自看管自己的孩子,她在内心不能“原谅”自己。在心理学上有个说法叫“命运暗示”。保姆把孩子带走这个事件本身,何尝不是李捷对自己的一种“责罚”?——她潜意识里认为自己把原本应该作为母亲看管孩子的责任转让给了其他人,带来了“风险”,这个风险发生了不过印证了她内心的担忧。

 

女人有最刚强的任务,却有最不堪一击的现实处境,因而情感的弦会越来越紧。看看今天大小公号上的十万流量加的文章,多数都是寻求妈妈共鸣的文章,从陪作业到丧偶式育儿、到女人一定要爱自己之类,再去看看中关村附近众多课外兴趣班外疲惫守候的妈妈们,每个人无神地盯着手机哈欠连天,背着放着孩子水、食物、衣物的大包小包,守候着……到处都是被“超我”驱动的妈妈,生一个孩子,就像制造并执行着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让每个妈妈在焦虑中,体会着情感上的孤独和无力。

 

这种伟大又脆弱的母爱,展现在阶层差别中尤其残酷,电影就是用这个弦来编织故事。它放弃了平凡生活里母亲角色的直接描述,而是用一系列戏剧化的冲突来制造故事的紧迫感,加入了杀人、放火、破案等线索,虽然削弱了一些更为琐碎深刻的接近性共鸣,但是却更有社会性,影片展现出不同阶层妈妈们之间惺惺相惜又互相形成的博弈关系,看完的人会一声叹息“同为妈妈,相煎何太急”,会把更大的愤怒投向无形的文化暗示、阶级矛盾和社会不公平。

 

最后,孙芳带着李捷的孩子站在床头的甲板上,李捷跪在孙芳的面前说,对不起,孙芳,我没有好好地了解你,这都怪我,是我的错。

 

这句话让人唏嘘。


其实,李捷不算是一个坏的雇主,但是她也无法医治孙芳在社会生活中受到的心灵创伤,只能说她和孩子为孙芳所受到的社会不公承担了后果。

 

当海啸来临并没有一滴海水能逃过责罚,毕竟我们都是大海的一部分。

 

最后,保姆孙芳一跃而入海中,世界上已经没有她留恋的任何东西了,而大海象征着自由、母性和包容。她结束了她这一生的使命,悲惨、卑微又让人难过。她错了吗,她只是一个可悲的妈妈。




2、“母亲人格”和成为“真我”


在《妈妈是什么》这本书里,作者写了这段话:


木心
“生命是什么呢?
生命是时时刻刻不知如何是好。

妈妈孕育着孩子
这是世界上最古老神秘的能力,
孩子出生的那一天,
妈妈”也出生了。

妈妈一分为二,
从一个女孩子、女子
变成了时时刻刻不知道如何是好的人。
自己不知道如何是好
也不知道要将孩子如何是好

妈妈生下来一个孩子,
简直是生下来一个挑战。”

 

这段话太让我有共鸣了,“不知如何是好”这就是全部的母亲人格,也是因为“想要给出最好的东西”所以“不知如何是好”。


电影里三个妈妈,疯狂地都在找孩子、救孩子和抢孩子,有关孩子的一切“不知如何是好”,无时不刻不在折磨着一个母亲的脆弱神经。

 

我以前常常想,上帝把一个天使一样的孩子交到一个凡人的手中,如果才能担当这样的重任?这是一条必然走向无力感和焦虑感的路啊。

 

正是在这种沉重的责任感中,我们也要真的重新认知母亲人格的另一个面向。

 

母亲人格之外,我们还有自我人格,她也有另外一个拉力,母亲会想起自己有别的身份,是员工,妻子,是自己,有自己的所在的阶层限制,能力限制。

 

在这些前提下,我们必须要去完整我们作为母亲的定义——我们想要给出最好的,但是不必要给出最好的,只需要给出足够好的就可以了。

 

也就是说,奉献本能之外,母亲应该也了知自己的有限性,在这两个综合层面下去看待“成为母亲”,尤其是成为这个时代母亲这件事可能会压力小一点。

 

一个专门给新生妈妈当咨询师的生殖心理医生说过,成为母亲后,女人有一些典型的心态


1、“我怎么感觉不到自己完整和快乐,我这么不喜欢孩子,不擅长带孩子,我有什么问题吗?”

 

2、“觉得自己达不到自己的期望值,给自己一些压力,以至于对自己评价低,就会以为得了抑郁症。”

 

3、“我孩子不如别人,就是我没有做好妈妈。”

 

4、“如果我做不了一个好母亲,就毁掉了孩子的一生。”

……


“母亲人格”里常被一种超我幻想所覆盖。

 

但是一旦把这无意识的要求放到意识里来审视就会知道:


母亲不能无休止地要求自己强大。毕竟,你有自己的局限。


母亲也不能无休止地要求自己给予。毕竟,你不能给出你没有的东西。


在一个母亲能够给予的爱中,我们只期待有一种“完整性”,即我给出了我作为母亲这部分最好的,但是我也要接纳我自己给不了“完美的爱”。

 

电影里的保姆孙芳的失魂落魄,我想她一直在苛责自己没有做一个救孩子的母亲吧。毕竟孩子在大雨中,在她手中死去。这是一个天大的创伤。然而这不仅仅是她的错,是所有的错,默许这个社会不公的人都欠她一个道歉,欠她一份爱,作为妈妈如何给得出她没有的东西?


妈妈不是无根的大树,而是把根扎在社会、家庭的爱里的一棵大树作为一个平凡有限的妈妈,每个人都应该给自己一个深深的拥抱。

 

曾经,后台一个美好的妈妈留言跟我说过,因为孩子的出生,我拥有了这样的机会,陪伴一个生命的成长,同时自己也寻找妈妈是什么的答案,这就够了。

 

我很赞赏她的态度,只有了悟一点,孩子这个“天使”同样也是来陪伴你的成长的,才能真正走向母婴情感的“分离”,从而走向各自的完整,我们要随时警惕,对母亲这个角色的过于认同带来的自我力量的干涸。

 

电影最后律师李捷的画外音说,我们其实更应该感谢孩子,他们把全部的生命都用来信任你。我所想做的是成为一个母亲,陪伴一个生命,事业是我的一部分,陪伴孩子也是生命意义的一部分。

 

如果我们在这个框架里谈论两个独立生命的互相陪伴,可能会比单方面你潜意识里觉得,你要给孩子最好的一切,来得更好一些。

 

相信孩子本自具足,给出这份信任,不仅仅是佛系妈妈的必要修养,更是一个健康妈妈应该具有的更大的宇宙观,在它之下,孩子犹如射向宇宙深处的箭,擦破的是永恒的生命史的黑暗,光明不来自于你,而你得幸一见

 

在生命的层面,我们是两个相伴的灵魂,都是宇宙的孩子,这样的分明,带来一种新的链接。而且也并不妨碍我每次看到一个妈妈,在说“我要给你世界上最好的东西”时所感到的感动,相反,她让我觉得我们可以仰望爱,又可以对自己有所慈悲…… 


作者简介:蘑菇姑姑,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深媒体人,在婚恋文化、女性成长、亲子等方面著有多篇文章发表在媒体专栏上。个人公众号“Miss蘑菇姑姑”(ID:housewife-online)

责任编辑:Spencer 沐风


举报
xinli_8476

如果有幸,一个人真的能看到孩子其实能给你的更多

2019-02-17 · 回复
xinli_8476

历史的车轮又曾放过谁

2019-02-17 · 回复
万年潜水艇

话说,为什么付出的都是母亲,父亲哪儿去了?

2018-10-31 · 回复
打开壹心理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更多心理学文章 心理学文章列表
壹心理-2000万用户选择的全生态心理学服务平台

分享一篇觉得不错的文章,快来看看吧~

长按扫码查看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