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对“内向”的7种误解 | 一组漫画,诠释独处的美好

data.name
壹心理翻...

认证作家/鲸鱼社工

心 理 0 时 差

国际心理资讯 | 有料 前沿 权威

壹心理独家 ◎ 荣誉出品


本文原创首发于壹心理旗下公众号 「心理0时差,微信 ID:PsyTime」,作者:时差大叔。大叔贴心录制 “可以听的心理学”,每篇推文都可看 + 可听 >> 点击这里即可播放


全文插画版权所有 © Yaoyao Ma Van As ,壹心理已获图画作者授权。



Hello 大家好,我是时差大叔。今天想和大家来聊聊 “外向和内向性格”。


我们每个人携带的基本信息,除了名字、性别、年龄等,再接下来就属性格了。性格这个词,在心理学上更精准的术语叫做 “人格”(personality)。


人格心理学家出于对人心不同的理解和研究方法,会用不同的理论模型来解释人格。其中比较重要的理论之一,就是 “特征理论(trait theory)”。而在所有的特征理论中,心理学内外都耳熟能详的就是 “大五理论(the Big 5 Theory)”。


按照大五理论的说法,每个人的性格都可以用 5 个维度来描述、衡量。而其中第一个就是:外向(Extroversion)—— 内向(Introversion)。


这两个词我们每天都在用:“A 是个内向的人,平时不爱说话” “B 是个外向的人,总爱泡吧”……


然而人们在描述一个人的性格时,往往会对不同性格的人带上一些评判,评判里也难免带有感情色彩、更是透露着我们主观上的偏颇。不如我们先来看三道选择题,然后在下文中,大叔会用正经的心理学研究成果,来揭晓答案。


1. “领导才能” 和 “外向性格特征” 颇有重叠。外向者更适合做领导。

  • 这是真的?

  • 还是假的?


2. 内向的人厌恶群体环境、抗拒社交。

  • 这是真的?

  • 还是假的?



3.“内向性格” 和 “害羞” 是两个差不多的概念。

  • 这是真的?

  • 还是假的?


……………… 选好了吗?



© Yaoyao Ma Van As


坦白说,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大叔不知道屏幕前的读者你,会作出怎样的选择。但我希望下面的内容,能让我们对 “内外向性格” 建立一种更科学的认识。


于是,我们对自己、对身边的人,都能投去更尊重、更理解、更包容的目光。



有人说,这是一个属于领导者的时代。不知什么时候起,领导才能(leadership skills)成了一个人是否能够成功的关键信号。


这和性格怎么扯上关系呢?很简单,一般我们都认为:优秀的领导,定计划定目标、敢于讲话、擅于执行,更重要的是,领导必定要统领一群人、带领大家共同前进。


怎么看来看去,似乎都是外向性格的人更胜一筹?这样算起来似乎是板上钉钉的事:时代呼唤领导者,领导者推动和引领这个社会的变迁,而外向者的领导力更上一层,所以这个时代是属于外向者的、由他们引领全人类走向的未来也必然继续是属于外向者的……


—— 要是我们再配上达尔文的进化论:“适者生存”,如此一来,内向者被淘汰、边缘化,难不成是大势所趋?


来看美国沃顿商学院 Adam Grant 教授和哈佛商学院 Francesca Gino 教授等人 2010 年联合发表的一项颠覆性研究。[1]



© Yaoyao Ma Van As


Adam 和 Francesca 首先瞄准了一家在全美都有分店的披萨外送企业,向他们的 130 家门店发出了研究邀请,最后成功收回来自 57 家门店的数据,包含 57 位店长(领导者)和 374 位雇员(被领导者)。


什么样的数据呢?其实是心理学上常用的 人格 和 行为模式 问卷。


分析问卷数据的时候,研究者把这 57 位店长分成了两派:外向领导,和内向领导。


外向领导的典型表现是:把自己作为指挥者、所有雇员注意力的中心。下指令和沟通的时候,坚定、大胆、健谈、支配性强(原报告中使用的单词是:assertive / bold / talkative / dominant);而内向领导则是以上形容词的另一面。


Adam 和 Francesca 也分析了那 374 位披萨店雇员的性格和行为模式,发现这些雇员也各属于两派:


其中一派雇员比较积极主动(the proactive),遇到问题总是积极向领导反馈、建言献策、在送餐途中遇到问题也会直接自己想办法解决、看到公司的问题也会各抒己见、直言不讳、甚至在遇到公司和领导 “不太公平、低效” 的政策时、敢于反对和反抗。


另一派雇员则是比较 “听话” 的一派,配合上级安排、专注于把自己该做的事情做好、上层决定的事情、该怎样就怎样。


2 种领导 × 2 种员工 = 4 种组合。

问题是:哪一组的搭配最成功呢?


答案是:其中有两组,都很成功!


【内向型】领导 ×【积极主动型】员工

 &

【外向型】领导 ×【听话配合型】员工


以上两种组合的门店,利润数据显示,是全国门店里最高的,而且季度营收和利润都呈上升趋势。



© Yaoyao Ma Van As


然而…… 当 外向型领导 遇到 积极主动型员工,这种组合对企业来说很可能是种 “灾难”。数据表明:这样的门店,有的表现平平,有的反而还出现了亏损。


怎么会这样?Adam 和 Francesca 解释说:


内向型领导 对员工的积极建言,都会认真、耐心地听取。在吸收之后,领导会予以采纳,或者就算不采纳、也会用讲道理的方式认真沟通,让下层员工觉得:在这个领导面前,我是受尊重的、被看见的、被认真对待的。他们会一方面继续积极建言献策、另一方面也对这样的领导心悦诚服。


相反换作一个 外向型领导,如果下面的员工一天到晚这样 “抬杠”,肯定受不了,这不仅是对领导地位的挑战,更是直戳领导的外向性格,会让领导感到很不舒服。如此一来,彼此之间产生过节、抗衡、甚至哪怕就是一些小小的摩擦,都会对企业运作产生干扰、甚至阻碍。


但外向型领导 对 配合型员工 而言,就非常适合了。研究者说:这些员工非常需要获得命令、需要有领导来告诉他们该怎么做、为什么、如何衡量和评估自己的工作表现。适当的 “管教” 对这样的员工而言,也能把他们逼出自身的舒适圈(comfort zone)、激发更大的行动力。


看到这里,学过心理或是其他社会科学的读者肯定会质疑:这只是观察性实验,而不是正经的科学实证(empirical research),因此说服力还不够。


嘿嘿,Adam 和 Francesca 当然也想到了。这不,调查完披萨店之后,他们又找来了 163 位大学生,将他们按 3 个分类随机分组:随机身份(领导 — 雇员),随机领导性格(外向 — 内向),以及随机雇员类型(积极主动 — 配合听话)。


这次他们是在实验室模拟了一个T恤折叠和包装的生产线,同样是衡量生产效率和生产力。具体实验过程大叔就不赘述了,但实验结论和之前的披萨店研究是一模一样的,这进一步证实了他们的推论。


所以,性格的内向和外向,本身都不是一个好领导的必要条件。Adam 和 Francesca 的实验一经发表,给那些原先把 “外向性格” 和 “领导能力” 划等号的人,重重打脸。


最重要的其实是:领导者和被领导者性格的【相互匹配】



© Yaoyao Ma Van As


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在招募员工时,都会在面试环节、甚至是在面试之前,就让应聘者完成一项性格测试。这为小组领导以及组员的分配,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而且刚才第二项T恤实验证明了:人们的性格本身虽然难以更改,但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行为模式、让言行举止在工作场合中,在内向、外向的维度之间,进行适度的调整


比如:那些被随机分配为 “外向领导者”、但本身是个内向者的人,他们在经过研究人员的短暂训练后,便能出色完成外向型的领导指令。


从员工个人上升到公司管理层面:如果领导和员工彼此专业技能都很强,但偏偏性格不合,公司的 HR 部门可以从沟通和行为模式上开始调节、开展心理培训。这样做的收效,可能和专业技能的培训同样有效、甚至更为重要。


“内向的人也渴望享受社交?“

当然,但要警惕 “内向者宿醉”


讲完工作场合,我们再来看一个生活中更泛化的场景:那就是,社交。


之所以说 “泛化”,是因为人都是社交动物,有社交需求。没有一个人可以这辈子就只和自己打交道,内向者也不例外。


只不过对内向的人来说,社交活动会是一件非常 耗 费 精气神的事情。那些社交场合的视觉和声音刺激,对内向者而言是过量的。因此,内向者追求的社交活动量,会比外向者少。


反过来说,如果一个内向者在一段时间内参与的社交活动、超过了自身所能承受的范围,就会 “生病”。



© Yaoyao Ma Van As


心理研究表明:这是因为内向性格的人,大脑对 多 巴 胺(dopamine)这种神经递质更为敏感。[2]


什么意思呢?社交对大部分人来说,都是一种需求。所以在进行社交的时候,社交需求被满足、社交行为对我们来说也就成了一种 “奖励信号”,这会刺激我们的大脑、分泌多巴胺。


由于内向者对多巴胺比较敏感,少量的多巴胺已经足够刺激内向者的大脑:“够了,我感受到快乐,可以见好就收了~”


而外向者对多巴胺的敏感度较低,他们需要更多的社交、更多的社交刺激,才能感受到内向者已经感受到的刺激。


而如果一个内向者,像个外向者一样去社交的话,就会 “社交过量” —— 再好玩的东西,一旦过了头,那也就不好玩了。


这个 “社交量”,说白了就像人的酒量一样。喝酒超过酒量的人,第二天醒来会遭罪,那叫 “宿醉”。


而内向的人若是社交超标,也一样的,会进入心理学家所说的 “内 向 者 宿 醉(Introvert Hangover)” 状态,也称 “社交宿醉(Social Hangover)”。[3]



© Yaoyao Ma Van As


假设你是个内向的人,你有个社交大神型的外向朋友,某天拉着你去参加一次聚会。本来说好是小范围几个人在一起简单聊聊天、吐槽学习、侃侃生活琐碎、吃吃小零食、看看电视、两个小时就会结束了。


结果呢?实际上你是被活生生拉进了一场 party,大家都在喝酒跳舞、DJ 更是把音量调大到耳膜肿胀,说好的 “一两个小时” 变成了 “还没过午夜呢你怎么就要走,多扫兴啊?!”


凌晨两点,你终于到家,倒头就睡。第二天醒来,发现自己身体和内心都有明显的不舒服:


生理上,耳鸣、视线模糊、呼吸又快又沉、但似乎就是没能给自己的肺部换进新鲜的氧气。


心理上的症状可能更多,脑子似乎不转了(无法集中和思考)、正常的学习和工作无法进行、甚至会进入短期暂时性的焦虑和抑郁情绪。


这时候你收到了昨晚拉你去 party 的朋友发来的微信:“昨晚很有趣吧?我们都很开心你能来~ 下个周末再来吧!”


这下你快悲观到了崩溃边缘:“原来有这种症状的人,只有我一个而已?其他人看起来都很享受啊!我是有什么不正常吗?”


NO!你正常得很。但你确实要知道:作为一个内向者,你的 “社交上限” 比其他人低,所以要为自己负责、保护自己。



© Yaoyao Ma Van As


如果不小心进入了社交宿醉的状态,目前心理学上认为唯一有效的方法就是:


独处(solitude)。


你需要暂停一切打扰。如果这意味着正常的生活活动需要暂停,那就按下暂停键。然后,戒断网络和手机(比如:刚才没把手机关掉、看到了朋友发来的 “好开心啊下周继续吧” 这样的短信、导致心情更糟,这就属于失策之举)


你可以用各种方法享受这种独处。把自己的痛苦和不安写下来,找一个同样是内向者关于社交经历的分享,或是看看小说电影、吃吃小零食、和猫猫狗狗玩玩、到河边海边森林里去散步、甚至就是睡睡觉…… 都是可以的。


其实啊,独处不仅对内向者是个宝贝,它对任何性格的人来说,都是个无价之宝。


接下来,在这篇推文的最后一个章节中,大叔会再次提到 “独处” 这一点。而之所以会再提到独处,是因为社会大众对内向性格,除了上面提到的领导才能低下、社交厌恶等,还有其他一些误区。


“关于内向,我们是否还存在更多误解?”

5 点微小的知识,带给你宏大的力量


内向的人承受不了那么大的社交量,是因为他们害羞吧?


在心理学上,内向性格(introversion)与 害羞(shyness),是两个彼此独立、完全 不 同 的概念。


害羞和羞怯是指:在某些特定的社会场合下,非常紧张、焦虑、不自在的状态。[5]



© Yaoyao Ma Van As


其实呢,无论你性格外向或是内向,都有可能害羞、或是羞怯于自己在别人面前的言行举止。


内向性格的人会在面对他人之前,做足准备工作。面对他人(比如公开演讲、演奏乐器等)固然还是会紧张,但心理研究表明:


紧张的时候,只有准备不充分的人才会怂;而准备到位的人,反而会比平时练习的表现更出色。这和内向外向性格毫无关系,所以不用再持有这种误解。好好磨练自己,就不怕会羞羞脸。[4]


内向的人不喜欢、甚至不善于团队协作?


的确,一个人的时候,内向者的单人工作效率很高。但研究表明,内向者在小团队内、特别是在每个人都有公平发声机会、被尊重被看见被重视的场合,特别愿意把自己平时沉淀下来的观察、思考、ideas 贡献给团队。[6]


来自美国顶尖学府 沃顿 + 哈佛商学院的研究者,正和世界五百强的企业开展合作,打造一系列为内向员工设计的工作细节。


比如:开大会时,一定会有 “安静15分钟(the quiet 15 minutes)” 的环节。这不是让所有人都闭嘴,而是让领导和平时经常讲个不停的人保持安静,给那些内向的人充分的空间来各抒己见。[1]


如此多元、尊重、包容的环境,让内向者沉淀的 ideas 有了表达的机会,对整个企业的良性发展甚是好事。



© Yaoyao Ma Van As


内向的人都不擅于坦露自己的情绪和感受?


好吧,外向者可能会通过语言、神态、肢体语言等来把自己的各种感觉,把高兴、悲伤都演绎出来、甚至在别人面前演绎成大喜大悲。


内向者虽然不会这么做,但如果你去读读他们创作的文字、画作、音乐作品,你会发现一种更为深邃的情绪表达。


这是因为:内向者更倾向于把自己的情绪内化、掌控在行为层面之下,所以表现情绪的方式也就不同。[6]


一个内向的人拒绝和我聊天、是因为 ta 讨厌我?


的确,要和一个内向者开始一段谈话、天南地北谈很久,也许是件很难达成的事情…… 呃,其实别说天南地北了,内向者可能都会拒绝你的聊天邀请。但这并不代表:在内向者的眼中,你是个 “讨厌” 的存在。


相反,内向者会因为看重你、重视你们之间的谈话,所以会避免和你浮于表面的聊天。他们会希望能和你就某个话题进行更为深入的沟通。为此,他们可能还会精心准备、做足功课。[5]


要是大叔有这样的朋友,我一定会感到庆幸和感激,然后也反过来对 ta 报以同样的尊重。



© Yaoyao Ma Van As


外向的人比内向的人更快乐?


若是有人走进了这个误区、或是产生了这样的疑问,那一定是对 “快乐” 有所误解。


真正的快乐,不是嘴里的笑声、也不是脸上的笑容、更不是手舞足蹈,而是内心的平和。


太多的研究证明:独处(solitude)是内心平和的必要环境。甚至是,在旷野、荒原、森林等空无一人的环境里的极致独处,能帮助人们找到生命的意义、激发创造力、更达到内心的平和与坚定。[5][6]


大叔读过蒋勋的《孤独六讲》,蒋老师从情欲、语言、革命、暴力、思维、伦理这 6 个方面讲人的孤独。看完之后你会发现:


—— 做到这些孤独的人,真的孤独啊!


—— 但后来你会感悟到:能在这些孤独里邂逅全新自我的人、然后能学着享受孤独的人,他们是真快乐、真幸福、真境界啊!


也许,内向的人天生比外向者更懂得:孤身一人独处的价值、意义、和快乐。



© Yaoyao Ma Van As


大叔有个朋友是个创业者,他也是个内向者。在这个 “谁说话响亮谁似乎就更有道理、不说话不表态就是认怂” 的时代,面对创业圈的千万种辛酸考验,内向者显得特别吃亏。


前段时间他的公司进入瓶颈期,这时候的他想到的不是去哪里进修商业技能、和各路大咖搭建人脉,而是邀请了几个创业圈里同样不顺的同僚,飞到新疆沙漠地带的无人区,开始了徒步穿越。


在经历了真正的一望无际、眼看身前毫无脚印、身后刚猜下的脚印也瞬间被沙漠湮灭、断网断电断社交之后…… 走到终点的他给我发了条微信,就两个字:


“重生。”


真的,谁都可以拥有自己的快乐,谁都可以为自己的快乐下定义。怕就怕:我们不问快乐和生命的意义,而是把别人、也把自己都套进 “内向外向” 这种看起来很有道理、但实则肤浅到不行的标签、和各种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坐标系中。


对于我那个徒步的朋友,我为他那两个字里透露出的深度,感到敬佩;也为他能有那些愿意和他一起分享深意、走穿荒漠的朋友,感到欣慰;我更深深地,为自己生命中能拥有这样一个朋友,而感到高兴。



来到文章的最后,大叔想说:我已经做好准备,今天会收到这样的留言 ——


“写这篇文章的人,自己一定是个内向者。”


其实大叔真的是个外向的人。或者说,我 80-90% 情况下是偏外向的。


心理理论中,所有关于人类性格的描述,都是基于一个维度的。这个维度的两个极端是 100% 的外向、和 100% 的内向,但几乎所有人都处于这两个端点的【中间】



© Yaoyao Ma Van As


我只是庆幸:自己能对内外向性格有正确的认识,也庆幸生命中有内向的家人、老师、伙伴 —— 是他们让我看到,一种如此温暖而坚定的力量;也让我意识到,内外向人的共同努力与融合,能擦出多么炫丽的火花。


美国著名作家、教育家,出身哈佛法学院的 Susan Cain(苏珊·凯恩),作为一个标标准准的内向者,写过一本颠覆性的畅销书:


《Quiet: The Power of Introverts in a World That Can't Stop Talking(安静:在一个说话说不停的世界里,找到内向者的力量)》


在这里,大叔给大家推荐一段苏珊的 TED Talk 演讲。在视频中,苏珊会把本文中大叔提到的一些点、做更生动的演示。同时,她也为内向者提供了解锁内心力量的方法而对我们这些身边充斥着内向者的每一个外向者而言,苏珊也就“内外相融” 给出了几点建议 >> 点击这里即可打开视频


如果你是个外向的人,希望你看完本文、听完苏珊的演讲,能对这个世界 30%-50% 左右的内向同胞,有全新的认识。


如果你是个内向者,大叔想告诉你:你内心的力量,平静之中不失深邃,深邃之下不失澄澈。只要你愿意好好掌控、发挥这份力量,你便能够做到波澜不惊,更能拥有海阔天空



© Yaoyao Ma Van As




Illustrations / 文中插画:
本文使用的全部配图,均出自美国插画师 Yaoyao Ma Van As。Yaoyao 用细腻的画笔,勾勒出了自己和自己一人独处的多个生活瞬间。美好、恬静与平和,无处不在。大叔在发表这篇文章之前,事先联系 Yaoyao,说明自己的写作意图。她非常友善地同意大叔免费使用其全套画作,这篇文章也因她的画笔而熠熠生辉。在此,时差大叔向 Yaoyao 女士敬以诚挚的感谢。读者若有兴趣,可以访问 Yaoyao 的个人网站,查看更多她的画作:https://www.yaoyaomavanas.com/

References / 大叔用到的文献资料:
[对应文中方括号内的引用序号]
[1] Grant, A. M., Gino, F., & Hofmann, D. A. (2011). Reversing the extraverted leadership advantage: The role of employee proactivity.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54(3), 528-550.
[2] Wacker, J., & Smillie, L. D. (2015). Trait extraversion and dopamine function. Social and Personality Psychology Compass, 9(6), 225-238.
[3] Shawna Courter on IntrovertDear.com (2016). Yes, There Is Such A Thing As An ‘Introvert Hangover’.
[4] Petree, R. D. (2009). Peforming Under Pressure: An Examination Of Performance, Workload, And Measures Of Acute Stress.
[5] IntrovertDear.com. What Is an Introvert? Definition & Guide to Introversion.
[6] Scott Christ on LifeHack.org. 16 Things You Might Have Misunderstood About Introverts.

© 版权所有:壹心理。如需转载,请关注本文原创首发微信公众号「心理0时差(微信 ID:PsyTime)」,后台回复 转载 二字,按要求申请授权,谢谢。

赞赏
  • 原来是Abby鸭~
1人打赏了作者
举报
小鲸鱼533004

偏内向的我喜欢独处,但也不介意偶尔和朋友相聚,真的只能是偶尔,没人打扰的独处真的挺自由的。

2022-04-28 · 回复
为成长一起打Call

觉得没有绝对的,每个人彰显的点不一样,要以那个工作的价值取向为重点!

2022-04-20 · 回复
歌来了

心理学上有研究结果说外向与支配欲是正相关吗?

2022-03-23 · 回复
打开壹心理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壹心理-2000万用户选择的全生态心理学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