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年幼的孩子,父母该如何学会信任?|幼儿教育

data.name
李增芬

咨询达人/认证作家/优质答主
来源:清庵(lizengfen-11)
作者:李增芬


有一次带着不到三岁的儿子爬山回家的途中,他要去走一块高地下坡。坡地高度大概有两米多,坡面宽度足够一个人行走。但让一个跑跑跳跳经常摔倒的孩子在上面独自走过,我心里还是很顾虑。

 

儿子执意行走,他问我可不可以。

 

我心里担心,如果他摔下来,我没有保护好他的话可能面临的是严重后果。

 

但如果我阻止他完成这次尝试,其实也剥夺了他体验的机会,是对他独立行走的不信任。

 

于是,我做好了保护他的措施,答应让他尝试。

 

只见他非常小心的迈上了坡面,走得特别特别慢,眼睛牢牢的盯住地面,那样子,像是在完成一件特别伟大的事情。直到他到达终点的时候,才一鼓作气的跑下来。一副特别放松的样子。还很高兴的对我说:妈妈,我走完了。

 

而后我给了他一个积极的反馈。

 

事后回忆这件事,我想,也许当时我更多的是对孩子能力的一种信任,我相信他能够顺利的走完这段路,这种信任来源于平日里我对他的了解,对他所能达到能力的一种准确把握,更是对于他果断尝试新事物的全力支持。

 

我知道,这种信任本身就能给到孩子很多力量,一种存在的价值感,是建立自信的基础。

 

孩子每一次说“妈妈,我能行,我可以做”都是他自信心的一种具体体现。

 


1.信任孩子要求父母敢于放手。

 

在孩子是否分床睡的问题上,我妈妈和我就有特别大的争执。我在两岁半的时候就让儿子一个人睡一个房间,我妈妈说,孩子那么小,他也不会盖被子,万一感冒怎么办,万一掉到床下怎么办。当时她有各种各样的担心,我都表示理解,当然也是可能发生的状况。

 

可是,难道孩子冷了他自己不会盖被子或者求助吗?他已经两岁多,盖被子的能力还是有的吧。

 

我不顾妈妈的反对,执意执行我的想法,因为我相信孩子能够照顾自己,也相信他睡觉时遇到任何困难是有求助能力的。

 

事实是,儿子现在已经完全独立睡觉,半夜偶尔去看看他,也是自己把被子盖得好好的,感冒的次数很少,摔到床下也就只有一次。

 

而我妈妈放心不下孩子独立睡觉,可能也有她的原因,她以前习惯了和孩子一起睡觉,也习惯了照顾孩子的行为,一下让她离开孩子,心里会有失落。

 

就像我们常说的,孩子当然有成长的分离焦虑期,但孩子真正的已经准备好有能力去面临分离焦虑的时候,到底是孩子离不开成人,还是成人离不来孩子?成人的分离焦虑势必会阻碍我们去信任一个孩子。

 

因为一旦我们去信任孩子,就意味着要放手,意味着在孩子世界里逐渐没有我们发挥的空间,意味着孩子对我们的需要越来越少,意味着孩子独立去寻找他生命中的乐趣而不再和我们黏在一起。

 

所以,信任孩子是一种勇敢的行为,就是你敢于直面自己的分离焦虑和孩子无关,和别人无关,你愿意去处理自己的焦虑,同时也愿意给孩子留出一条他自然成长的路,不干涩、不阻碍,提供支持和鼓励。

 

但我们的孩子确实需要父母这份放手的勇气,只有对他们能力的信任,才能走向自信的路。

 

2. 信任孩子要求父母敢于给孩子多次尝试的机会。

 

如果一个人是很有责任感的人,第一次因为陌生、粗心、准备不当或者其他原因而未做好你交代的事,他会自责内疚,同时也会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但凡你再给他第二次机会,他可能会令你刮目相看。

 

这是一种信任的力量。

 

孩子也是如此。在他成长的过程中,会有数不清的失败,挫折,尤其是第一次去做一件未知的事,他不知道自己是否可以,但又特别需要尝试的时候,作为孩子心灵的后盾力量,父母更应该给他信任。

 

比如,孩子第一次走路摔倒,你信任他可以自己爬起来,再次尝试走路,再摔倒,直到学会走路。你在旁边可以提供给他帮助的就是,孩子,加油,你可以自己做到。

 

比如,你第一次让孩子帮你端碗,他不小心把碗摔坏了。你没有让自己被愤怒情绪吞没,依然对他说,孩子,没关系,下一次你可以做得更好。于是,下次你让他帮你端杯子,他走得平稳又小心,对这次任务的完成非常开心。你提供给孩子的帮助就是,你相信孩子有自我调整的能力,当他做得不好的时候不指责,做得好的时候多肯定。

 

这些对孩子的信任,不会因为孩子做不好而消失不见,反而会因为孩子没有做好再次给他行动的机会。正是由于这些日常生活中点点滴滴积累的鼓励和支持,才给了孩子自信的生命力,才给了他们敢于尝试敢于探索的动力,即使失败了也没关系,因为失败并不会失去父母的信任。父母坚定的信任会是孩子遇到困难不会退缩的决心。

 

3. 信任孩子要求父母有自我信任的能力。

 

常常看见一种现象,胆小的父母养了胆小的孩子,自信的父母养育了自信的儿女。

 

这是榜样的力量,也是某种家庭代际的传承。

 

有一次和朋友带着孩子出去玩,她孩子不敢滑滑梯,说特别害怕。我就提议要么她抱着孩子滑一次,孩子尝试了感觉安全有趣就不会那么害怕。因为对于孩子来说,面对陌生事物害怕是很正常的,也是一种本能的对自己的保护。

 

结果,朋友说,她不敢,她也害怕。然后她们就放弃了滑滑梯。她的孩子在她的保护下也就失去了滑滑梯的乐趣。下一次看到滑滑梯也就仍然处于恐惧的情绪里,自然而然很容易被贴上胆小的标签。不敢相信自己。

 

朋友被自身恐惧所束缚,看不到自己的能力,无法相信自己可以做到,也就无法去信任孩子的能力。

 

相反,有自信能力的父母相信自己通过努力可以做到,相信自己的能力不会因为外界的挫败、打击、困难而减弱,相信能力是一种稳定的特质,那么,即使孩子有一些害怕、失败都是情有可原,可以理解的。他们以积极的视角去看待自己,相信自己的同时也就赋予了孩子信任自己的能力。

 

国内著名的精神分析师曾奇锋老师讲过,其实每个孩子内心都有向主流社会靠拢的内在动力。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有让孩子将这种动力发挥出来,是否能够信任孩子即使我们不过多的参与孩子的世界,孩子也能够成长得很好?

 

这种信任,考察的是父母的基本功,也就对父母有较高的要求。

 

要求父母放手让孩子向前走,哪怕跌倒、哪怕受伤、哪怕挫败。

 

要求父母耐心的给孩子多次尝试的机会,哪怕孩子做得不尽如人意,但也会有让他收获的地方。

 

要求父母发展自我信任的能力,才能用一双清晰的视野看到孩子世界里的惶恐不安,给予更多支持性的帮助。

 

归根结底,就是要信任孩子,尤其是当孩子说,妈妈,我可以做到,请相信我时。你可以坦然的对孩子说:好,我相信你。

 

这份带着信任的爱,会在孩子心里洒下自信的种子。阳光雨露一相逢,便会茁壮成长。


- End -


作者简介:李增芬,心理学硕士,心理咨询师一枚,80后,爱生活,喜体验分享心情,传递温暖世俗行人,终会相遇,遇见真实的自己。微信公众号:清庵(lizengfen-11)。


赞赏
举报
匿名

言之有理

2019-07-12 · 回复
匿名

标新立异?

2019-07-07 · 回复
匿名

谢谢,愿我们都好

2019-03-16 · 回复
打开壹心理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壹心理-2000万用户选择的全生态心理学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