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报告 | 日本女性贫困,到底是谁的错?

data.name
闫倩倩

认证作家
作者:萧鹿
来源:鹿见不评(ID:xiaolu52800)


最近读了上译出版社出版的非虚构作品《女性贫困》。


这本书是日本NHK特别节目录制组一手资料大公开,该节目披露了日本贫困女性触目惊心的生活状态,在日本引起了社会各界强烈的反响。



对于这样一期节目,观众中的同情和骂声皆而有之,争议广泛。


同情的人认为贫穷是一种个人并不可(全)控的状态,认为政府对穷人负有一定责任,至少要保证穷人的最低保障;而骂的人则认为人应该为自己的贫穷负责,自由竞争和自我负责是他们秉持的价值观。


这本书很薄,基本只负责呈现日本贫困女性的困境,至于如何改善日本贫困女性的生活状态,该书并没有给出完整答案。毕竟贫穷是一个世界性的大难题,就连政府也没法解决,苛求一个媒体给出答案太过吹毛求疵。但在引发思考的层面,NHK节目组一直是一个十分优秀的新闻媒体不知道中国什么时候才能有这样的媒体出现。


在看这本书的时候,一直有一个疑问在脑海里盘旋,那就是:当一个人穷得连活下去都很艰难的时候,这到底是谁的错?谁该来为穷人的贫困买单?


由此衍生出来的更多问题是:


当一个人贫穷的时候,在“社会”与“个人”之间,到底有多少责任该归咎于社会(政府、体制、福利、保障),又有多少责任该归咎于个人?


所谓生存条件的优劣,到底与生俱来的成分更多,还是通过个人努力得到的更多?


如果把社会的责任归咎于个人,那对个人就是不公平的,但到底哪些是通过个人努力可以改变的,哪些又是个人无论如何努力都无法突破的局限?


带着这些疑问,我在书里找到一些答案:


-01-

日本女性“看不见的贫困”


在微博上,经常可以看到日本母亲将自己孩子虐待致死的新闻。在《女性贫困》一书中讲到:“在日本虐待致死儿童的家庭经济情况中,低保户和非纳税家庭占35%。从孩子生母的就业情况来看,无业者超过70%,临时工、合同工占20%,全职职工不到10%。“


在这些骇人听闻的新闻和网络上骂声一片的背后,恰恰是与日本女性贫穷有关的社会议题,而不仅仅只是个别自身原因酿成的惨剧。


 2010年,一部名为《母亲》的日剧引发了日本社会对于被虐待儿童的关注。剧中7岁小萝莉道木怜南遭亲身母亲虐待的剧情让不少观众为之揪心,近十年来大量的日剧都在探讨女性的生存状况和她们身为人母的困境。


(日剧《母亲》)


在日本,陷入贫困的女性大都表面光鲜亮丽,从外表上根本看不出她们能跟“贫困”一词扯上联系,但深入她们的生活之后,就会看到不为人知的另一面:


这样的女性可能一天打三四份工只吃一顿饭,可能跟母亲妹妹一起住在网吧里,也可能拖着拉杆箱在24小时咖啡店过夜,甚至可能在性服务派遣公司上班的同时把孩子托管在那里......她们最大的愿望可能仅仅是过上普通人的生活,也可能会说出“活到三十岁就知足了”这样的话。



-02-

她们是如何陷入困境的?


这些贫困女性通常分为两类:年轻的未婚女孩和单亲妈妈。


年轻的未婚女孩陷入贫困多数是因为家庭原因:父母离异,父亲不承担抚养费用,只靠母亲一个人供养一个或多个孩子,迫于经济压力年轻女孩只能一边学习一边打工支付自己的学业费用,毕业后还要用微薄工资偿还高额的助学金贷款,因为不堪经济重负中途退学的年轻女孩也不在少数,受教育程度和学历问题继而又阻碍和限制了她们工作上创造财富的能力;



而单亲妈妈贫困是因为作为顶梁柱的男人突然生病或事故等原因去世,或者离婚后男性一方不愿意(能)承担抚养义务,支撑整个家庭运作的重担都落到一个女性身上。“突然失去配偶在每个家庭都有可能发生,社会机器中一个齿轮的变化可以轻而易举地制造出贫困”。


单亲妈妈的贫困波及她们自愿或被迫生下的孩子,使之陷入营养不良、发展受阻等状况之中。“妈妈每天打两三份零工,与孩子的接触时间越来越少。母亲每天只是工作,没有时间关心孩子,这对于孩子的人格形成非常不利。“


也就是说,陷入贫困的女性大多出自单亲家庭,事实就是:经济状况不稳定家庭里的女性正在陷入恶性循环的漩涡里,这就是所谓的“贫困的代际传递效应”。



-03-

陷入贫困是因为她们不够努力吗?

因为贫困,孩子不得不拼尽全力兼顾学业和工作,母亲则不得不拼尽全力兼顾家庭和工作,但受过良好教育、努力工作真的就能解决所有问题吗?在《女性贫困》的案例中,即使是大学毕业,也有女性因为公司不给正式编制,只能同时打多份临时工,还要面对未还清的高额助学贷款。



那么,日本女性的工作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在对贫困女性的调查中NHK发现,女性被封闭在贫困之中的更深层次原因在于“非正式雇佣”问题。日本的工作合同分为正式工和合同工,合同工签约有时间限制,而且相对廉价;在一些情况下,合同工的工作内容与正式工没有区别,但收入却不及正式工的一半。


一方面,雇主出于对于女性的偏见,认为女性不能长期工作,工作不了多久就要结婚辞职,遂多将女性定位为合同工角色;另一方面,日本的合同工制度也在逐渐趋势化,对男性和女性的影响都非常大。正是这些原因加深了女性即使就业也无法摆脱贫困的窘境。



尽管围绕日本女性的社会环境发生了变化,她们如今得以从家庭中进入了职场,但她们的工资水平依然只处于补贴家用的范围,仍然要靠在企业工作的父亲或者丈夫等男人养活,一旦这个男性失业、生病或者死亡,他们的妻儿就会马上陷入贫困。


这也说明了日本支持女性作为一个个体生存下去的社会构造发育得还不充分。


-04-

为了摆脱困境,她们在哪里寻找救命稻草?


这部分大概是全书最令人震惊和最魔幻的部分,为了活下去,日本的贫困女性在一些特殊的“组织”寻找到了“出路”,而这些“组织”在某些程度上替代了政府的职能:


就业、育儿援助和居住一条龙服务的“性派遣公司”。


对于不得不工作又不得不照顾家庭的单亲妈妈,就业、育儿援助和居住是她们生活中无法回避的三大要素,但由于求助于政府的托儿程序过于繁琐,正式的工作在这些方面的保障又甚微(很多公司甚至不愿意雇佣这种要兼顾家庭的单亲妈妈),加上城市的托儿所不足,这些原因足以把这些单亲妈妈逼向那些可以给她们提供一条龙服务的公司,而能提供这种服务的,竟然是“卖春店”。



日本近年来对色情行业的心理底线大大降低,为了吸引这些单身妈妈,日本有些卖春店招聘栏上甚至会注明“宿舍与托儿所设施齐全”字样,乍看上去如同育儿援助广告——卖春店招聘单身女性进行色情服务,同时帮助她们解决育儿问题,与附近的民办托儿所签约,有的还报销一半的托管费用,由此形成完整的就业、育儿援助和居住一条龙的“性服务派遣公司”,遇到不管孩子的卖春母亲,派遣公司的工作人员甚至还会充当心理咨询师的角色对她们进行疏导。


“性产业形成了一个非常密实的安全网,从工作、住宅到患病儿童的托管无所不及。公共部门能提供如此周全的服务吗?答案是否定的。这可以说是社会保障的溃败,事实是性产业接手了社会保障的功能,在支撑她们。”调查节目的嘉宾这样指出。


-05-

贫困女性该如何尽可能改写自己的命运?



性派遣公司的老板总结了到店里来卖春的女性的特点:


· 人际关系破裂(与父母不和、被家暴、被虐待、没有朋友)

· 不具备适应社会的知识,文化层次低

· 没有贞操观念,对色情行业不抵触

· 很多人有抑郁症等精神疾病

· 年纪轻轻就有了孩子

· 稀里糊涂欠下债务

· 对安眠药等处方药有依赖


总的来看,这些卖春的贫困女性大多经历着经济和心理层面的双重压力,缺乏社会支持的同时伴随着严重的“信息贫困”和“时间贫困“,她们大多文化层次低,获得金钱的手段十分有限,性教育也处于极度缺乏的状态。


所以如果单从个体层面来说,贫困女性想要改变命运,也只能从个人的认知和心理层面入手了。


后记:



女性作为社会中重要的一个群体,她们的生存状态会影响到社会的状态,因为她们同时还承担了抚育后代的属性。她们生存的境遇、就业的发展不仅会影响她们自身的生活质量,还会与下一代的成长和整个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


贫困是一种“遗传病”,如果对女性的贫困问题置之不理,这种病就会向下一代传递。


正如日本NHK节目里所说:“为了支撑这个超级少子、高龄化的社会,与其将女性们作为廉价劳动力使用,扣在紧箍里,远远不如让她们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力,过上自立的生活......女性获得收入从而提高家庭的购买力,而女性自身的能力也能得到提高,在这种良性循环下,经济才能增长。”


从长远的角度来看,保证女性的福利,可以说就是保证人类的福利了。


作者简介:萧鹿,医学专业毕业,三级心理咨询师,做过编辑记者,现为自由撰稿人。

责任编辑:Spencer Kennjane



举报
xinli_1304

中国女人一样。

2018-07-30 · 回复
用户_XfJa

独立不了,别生孩子

2018-07-25 · 回复
万年潜水艇

实际上由于放开生育,中国女性也开始逐渐陷入这种贫困,不仅仅是日本。女性在亚洲并不是被当成一个独立的人被看待,更多的是被当成男性的附属物被看待。今年上半年有人在网上发了一个谣言说某镇单身男子可以在该镇政府统一领取政府发放的老婆,可笑的是有几百个男子上当。当他们知道政府不会给他们发放老婆时还攻击镇政府。这就是中国女性的社会地位——跟大米、粮油一样的生活必需品而已。

2018-07-23 · 回复
打开壹心理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壹心理-2000万用户选择的全生态心理学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