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心理咨询还是被洗脑

data.name
壹心理咨...

互动达人/认证作家/朗读者
文:何异
来源:曾奇峰心理工作室(ID:zqfxlgzs)


艾瑞克森的确只是打开了灯的开关。也就是说,他没有插入实际的灯泡。这给我们带来一个重要的概念区分:不道德的心理操纵技术,如洗脑;合乎道德的心理助长方式,如重构。


在不道德的心理操纵技术中,那些异质的甚至对个体有害的想法,通过一些压迫,剥夺或负性刺激的手段,强加给个体……


——《艾瑞克森催眠教学实录 Ⅳ 二月人·穿越式催眠治疗》P.58~59


上面这段话,在带来概念区分的同时,也暗示了,至少在艾瑞克森的时期,洗脑与心理治疗就是并存于世的,并且大多数人只能在道德层面对其进行区分。而就我看来,在今天,很多人即使意识到自己遭受了损失后,也无法判断心理操纵技术与心理助长方式的区别。


今天,我不想如往常一样,非常中庸的聊咨询师优秀与否的水平差异问题,想谈谈心理咨询师和有的被误认为是心理咨询师的各种“师”之间的好坏之别,这是质的区别。


在中庸之道里,好和坏的问题,异常复杂。幸而,在心理咨询里这个问题可以很简单。因为在古今中外任何一个版本的伦理守则里,都有一个核心内容——剥削。而有无剥削,就是咨询师好坏的分野。


在今年71日开始实施的《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工作伦理守则(第二版)》里,是这样定义剥削的。


剥削(exploitation)


指个体或团体在违背他人意愿或不知情的情况下,无偿占有他人的劳动成果,或不当利用他人所拥有的各种物质的、经济的和心理上的资源谋取各种形式的利益或得到心理满足。


这个定义清楚地指出了剥削的各种“阳性症状”,就是一系列可见的利益谋取。发散一下,例如:咨询师以孩子悲惨的未来来恫吓父母,迫使其接受超高额的咨询费;利用某些有专长的来访者的感激或自恋,套取投资理财建议;以及利用来访者的移情,骗来访者开房之类的。


同时,这个定义也指出了剥削的“阴性症状”,即在损害来访者福祉的情况下,获得个人的心理满足。这种情况往往不易察觉,或者难于区分。比如,咨询师为满足从业者的成就感、价值感,侵蚀来访者自主性;抓住来访者无力面对的缺陷或痛苦,满足自己的窥淫欲、控制欲等。


讲三个由浅入深的故事,希望能帮助大家理解。



2007年年末,我的职业生涯启程不久,我带着第一个完整“成功”个案参加督导。


来访者表示自己的现实生活已经开始了正性改变,看起来生理-环境-心理进入良性循环状态。我为此高兴,在最后一次咨询时,我为了强化一下在咨询过程中来访者的收获,跟来访者一起回忆了一些重要的解释及顿悟。结束时,来访者表示了感谢。


我内心处于屁颠颠的状态进入督导。结果,收到的一个反馈是:你为什么要让来访者回味你做出的解释?


我差不多是第一时间开口就说:为了强化和巩固呀~


但是,当时,我就发觉自己音量明显的前高后低。因为,我注意到了督导师使用的词汇回味而不是回忆你做出的解释而不是解释及顿悟在我咨询生涯的第一个100小时里,第一成功个案里,我竟然无意识地剥削了来访者。我试图瓜分来访者的喜悦和功劳。


督导师提醒我:也许来访者100分的成就感,是他走进良性循环的动力,你强调你的功劳,瓜分走40分,可能后面来访者就会出现动力不足。另外,你这个无意识满足自己自恋的行为,像极了来访者的父母,他们一直在来访者的成长过程中强调自己的付出和功劳,如果在最后,这个负性移情出现,来访者可能全盘否认在咨询中的收获。


至此,那个来访者离开时,说谢谢的表情,深深地刻在了我的脑海里。我懂得了:剥削,自恋,潜意识见诸行动。



2008年年末,我在四川地震灾区服务小半年了。一项针对100名灾后心理卫生专业人员的培训也进入最后一环,案例报告。我是最后一个报告者。


我没有报告危机干预或哀伤辅导的案例,而是报告了一例被我认为是二次创伤的儿童案例。我对此感到很无力。我每天都在板房区和灾民呆在一起,观察到一个现象:板房区频繁地有捐赠活动。


一次,某大城市的一些爱心家庭来捐赠,活动现场充满欢声笑语和感动。一系列发言讲话过后,捐赠品由一群爱心小孩亲手交给了灾区小孩。各种合影之后,人群作鸟兽散。


一群参加捐赠活动的孩子朝我的方向走来。案例报告中的孩子也在其中。他们在比较各自领到的物品,依然没有活动时的笑脸。在走过转角,离开广场人群的视线之后,他们把铅笔掰断,书本撕毁,扔进了垃圾桶。当他们发现我杵在那儿后,他们跑掉了。而我,则下意识地立即把几个一直待在我身边不愿参加捐赠活动的小孩带离了这个现场。


作为成年人,我一时也很难消化这一连串的画面。隔了好一会儿,才开始去理解——为什么当板房居委会通知小孩儿都出门参加活动,而有一些孩子会不愿参加活动,跑到我这里来。而我居然傻不拉几的带他们站在外围观看。


他们,一方面不愿忤逆大人们的面子,出了家门。另一方面,他们实在不愿用自己的自尊心去满足别人的爱心。


我在报告最后提问:那么多高调的捐赠活动,是满足灾民的需要,还是满足“爱心人士”的心理需要?


那个案例中的孩子,本来是个成绩很好的三年级学生,到后来,成绩滑到中等,跟我相处过程中,也出现越来越多的讨好行为。我负责的心理关怀站也有很多捐赠来的物资。而我施行的主要是通过互助活动积分的方式换取礼品。她后来参与活动越来越少。在最后,以期末成绩兑换代币购买物品的活动中,她指责我不公平,认为捐赠品应该平均分给所有儿童。


她的指责困扰我很久。直到有次华南师大的一个年轻教授来聊天。我们交流了彼此心理关怀站的工作内容。他说:“你守住了心理学的尊严。”这是一个总体评价,它包含的其它方面内容我不便展开。但这至少表明,我们对相似的处境有共同的感知。


一周后,礼尚往来,我去他的关怀站拜访。没想到,他已经带着他的研究生们,离开了。


这次之后,我懂得了:人际剥削,二次创伤及特殊的二次创伤,以及替代性创伤。这个替代性创伤,让我中断了心理咨询生涯。



离开咨询4年后,我又零零星星的开始接咨询。这个时候,心理咨询行业已经开始有了发展。咨询师队伍也壮大了不少。


我遇到一个来访者。她在成功成为她前任咨询师的课程助理后,那个“老师”却在酒后半夜敲了她房间的门。用她的话说,她鼓起勇气用三次咨询的时间,才和那个人结束咨询。


我努力控制自己不去窥探她上个咨询的过程,我提醒自己对一面之词保持中立。但是,这个个案最终严重激活了我的“正义感”,我体内汹涌的愤怒已经明显影响到了咨询工作。


我找分析师讨论,为什么我那么有正义感。讨论的结论是:因为我对那些“坏咨询师”充满嫉妒。我嫉妒他们居然可以在咨询室里干坏事;我嫉妒他们居然可以通过咨询比我获得更多;我嫉妒他们居然不会得“替代性创伤后应激障碍”(自创词)。


我把这个个案转介出去已经有几年了,但是,心中的嫉妒之情还是有点阴魂不散。


于是,我决定启用升华的防御机制。利用参与策划《心理咨询录像解析·第二季》的职务之便,扮演一个剥削来访者的咨询师,演绎一个咨询师如何利用来访者的信任,通过压迫、剥夺或负性刺激的手段,来剥削来访者。


录制之前,我和来访者的扮演者张聪只商定这是一个错误咨询的示范。录制中,她只需要神入案例中的来访者,做出第一反应即可。而我,除了商量好的犯一些咨询技术上的错误外,小算盘打的是犯一些剥削来访者的“阴性症状”。


录制结束后,张聪在反刍咨询过程中表现出的自己都没有想到的行为时,她感到了被剥削,然后,她使劲的抽了我的膀子。


从监视器里观看了咨询的咨询师吕律(第二季里另一个咨询师扮演者),他并不知道这是一个故意犯错的咨询扮演。他在我在场的情况下,悄悄给张聪发微信:真是心疼你呀,那个咨询师太猥琐了。


这个个案的案例撰写者黄思思,在看到录像的第21分钟,狠狠地摘下了耳机。怒视着我说:你***太过分了。为了不挨打,我赶紧投降状,说:扮演,扮演,扮演……


说实话,把这个录像放入《心理咨询录像解析·第二季》,我们是很犹豫的。我们不担心那些错误被咨询师们看出来,这应该高兴。可是,万一有人看不出里面的错误,误学了里面的套路,咋办?


比如,在咨询开始部分,咨询师对来访者说:这很正常,大部分家庭妇女都是这样的。


这句话,到底是咨询中合理使用的正常化技术呢,还是暗含了压迫、剥夺、负性刺激的手段呢?是咨询师水平不足而用词不当呢,还是故意暗示呢?


如果是故意,它在潜意识层面又是怎么达成压迫的,剥夺了什么,刺激了什么负性部分呢?


希望这些问题,在录像播出后的讨论中被澄清。



总结一下我讲述的三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我们可以发现剥削有时会无意识的发生,所以,咨询师需要督导和个人体验


第二个故事,我们可以发现剥削可能广泛的存在于人际关系中,即使是献爱心这种一面之缘的情况;


第三个故事,就是最恶劣的故意剥削,而在不道德的咨询中,剥削的“阳性症状”暴发之前,“阴性症状”往往早就开始了。


好了,关于咨询师的好坏的分水岭“剥削”今天就讲到这里。


作者简介:何异,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心理学学士;2007年开始执业,历任青少年心理老师,灾后专职驻点心理咨询师,互联网企业用户心理研究员,世界百强企业内部心理咨询师。个案团体累积咨询时长超过5000小时。

责任编辑:Spencer 沐风


举报
xinli_2724

录像在哪里?

2019-10-05 · 回复
Jason Wang

录像哪儿可以看到呢?真的很需要更多你这样的声音

2019-05-07 · 回复
xinli_2724

我的咨询师不停地讲自己的事,我说父母对她有意见,她说这很正常,很多家长都这样

2018-11-05 · 回复
打开壹心理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壹心理-2000万用户选择的全生态心理学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