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冷人性:一个普通人离杀人犯有多远?

data.name
壹心理主...

咨询达人/认证作家/鲸鱼社工
文:壹心理主笔团 | 碗仔
来源:心理公开课(yixinligongkaike)




人一到群体中,智商就严重降低。



或许,这应验了东野圭吾的那句“犯罪者必须要有这样的思想准备,就是自己犯罪的同时也抹杀了自己亲属在社会上的存在”



这场悲剧,围观起哄的看客、变态的班主任,让人性之恶赤裸裸地暴露在我们眼前,消防员的努力救援,又让我们在这薄情的世界,感受到一丝人性的温暖。我留意到一个细节:



我常在想,从微博到朋友圈,再从快手到抖音,从何时开始,我们竟成了拥有“新闻天赋”的民族?不管天灾人祸,无论身处第一现场或隔着屏幕围观,我们总能看见人头攒动的“壮观”,像秃鹫般分食每一起灾难。


谁能保证,看客们到了下一个现场,还会不会冷漠而兴奋地掏出手机拍照、直播、发朋友圈呢?很不幸,这种事情,好像随时都在发生。




比成年人更可怕的,还有未成年人


去年,台州某足浴店发生火灾。8人现场遇难,10人经抢救无效后死亡,18人受伤。火灾现场的视频一直在微博、朋友圈扩散,有人自发为伤者祈福、关注火灾救援,却也有人在微博围观评论“少做大保健,免得引火上身”“炮火连天的地方,擦枪走火难免的”......


他们一看见足浴,立刻调侃大保健、失足,甚至扫黄。


鲁迅先生曾说:“一见短袖子,立刻想到白胳膊,立刻想到全裸体,立刻想到生殖器,立刻想到性交,立刻想到杂交,立刻想到私生子。中国人的想象唯在这一层能够如此跃进”。




△ 网友调侃


成年人起哄过后,未成年人站了出来。他们往往比成人更可怕,因为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底线。


2016年5月,上海某15岁女生在宿舍里遭到5名舍友的殴打:化丑妆、扇耳光、烟灰烫、罚跪地、泼冷水......在这近4小时的折磨里,没人上前阻止。


女生用手机拍视频,对面宿舍的男生在起哄。施暴者甚至把受害者拉到阳台上打,只为让男生们看得更清楚。


你看,冷漠的看客无关年龄,无处不在。


他们走上前去只是为了看得更清楚一些,让自己饭后有谈资,无聊有消遣,仅此而已。比悲剧更悲剧的,是对悲剧的漠不关心;比漠不关心更残忍的,是对悲剧的欢呼雀跃。



看客到底在看什么?

抖音快手一点责任都没有?


群体心理学家创始人古斯塔夫·勒庞在《乌合之众》中写道:


“人一到群体中,智商就会严重降低,为了获得认同,很多个体愿意抛弃是非,用智商去换取那份让人备感安全的归属感。”


当无数媒体把看客归因于人的异化与冷漠,心理学上有更专业的看法。大量的实验和研究显示,当一个人面对某件事情,个体责任感很强。而当一个人变成一群人,尤其是在公共场所观看危机事件的旁观者越多,愿意提供帮助的人就越少。他们会认为“我没救总会有人救”,责任感被分摊而稀释,这种心理称之为“旁观者效应”




然而,7年前与7年后的今天,早已不是同一个世界。随着社交媒体的流行、加速,旁观者并不满足于单纯的围观,更渴望寻求“被关注”的快感。上一条是明星“出轨”“绯闻”“耍大牌”的微博,下一条是快手老铁666,人的感官刺激,只需要一次手指划过屏幕的几分钟,甚至是几秒。


于是,许多人被激发的不是同情,而是一种“快点来见证”的心理。试想一下,小奕坠楼前的4小时里,围观的人在看什么?晒朋友圈的人晒什么?现场直播的人抱着怎样的心态?恐怕在想“这可是我独家见证的一手热搜”。



有人戏谑:“世上脑残千千万,抖音快手各一半”。大多数人只是不假思索地按下发送键,享受疯狂吸粉的流量与被点赞的虚荣,但在该负起责任的时候落荒而逃。


这个人人皆媒体的时代,公平地给了每一个人手机和社交账号,却没能教会他们作为媒体的基本素养。


快手的广告语是“记录世界,记录你”,抖音则说“记录美好生活”。我相信,直播视频平台的初衷确实是好的,可发展到今天,已经不是“记录世界”“记录生活”那么简单。多少人的三观毁于网红的五官,又有多少人为了蹭蹭上涨的流量,踩到了道德底线?




几乎所有人承认起哄,却又都指证别人


都说看客们在“吃人血馒头”,这出自鲁迅的名篇 ——《药》。


“阿,阿,看呀!多么好看哪!......”救国救民、流血牺牲的夏瑜被杀时,一群愚昧无知的国人在聚精会神地围观杀头。


“他们”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向上提着”,刽子手手起刀落,这群围观的人便会“轰的一声,都往后退”。


如今,一个世纪过去了,此情此景并无多大改变,但还是有人坚持用善良替代丑陋。


2011年,在上海安静的老式居民区里,一名21岁女孩站在5楼窗台外正欲跳楼。大部分人都没在小区见过她,于是嬉皮笑脸地议论着:“长得不错嘛,是不是选错路啦!”


两个中年男人立下“赌约”:“她肯定不会跳,不信我和你打赌,跳了,晚上我请你。”视频在微博被转发两万多次,在优酷的点击已过百万。


距离住处不远的93岁老人,坐在钢圈已经生锈的轮椅上,虚弱的身体缓缓站起来,一小步一小步地向前蹭着,直到警戒线前,着急地冲楼上喊:“不要跳,不要跳,有什么事情回家和妈妈讲,就都解决了。”他早年患了肺气肿,每说一句话,都恨不得用尽全身力气。他担心女孩没听见,颤颤巍巍地举起如竹竿般细的双臂,不断地来回挥着“不要跳,不要跳”。


住在一层的老太太也用上海话大声喊道:“好邻居,侬勿要跳哇!”与两位老人一起喊的,是一个穿着白色短袖T恤的小男孩:“姐姐,你不要跳啊!” 


遗憾的是,老人与男孩的呼喊声并没奏效,女孩从5楼坠落。人们怀疑,女孩是被起哄声推下楼的。


当时在现场的十几个围观者,几乎每一个人都承认现场有人起哄,但没有一个人声称自己参与其中,所有人都在指证他人。与此同时,年近百岁的老人,在被保姆推回家去时,他仍旧努力地回过身来,冲着女孩的方向不断地挥手。


围观死亡的人,把别人的灾难当成“药”吃下去,拯救死亡的人,显得更加难能可贵。



关于人性,也许《烈日灼心》里的一句话更贴切:“在我眼里,人是神性和动物性的总和,就是说他有你想象不到的好,更有你想象不到的恶,没有对错,这就是人。”



你能保证自己不是冷漠的大多数吗?


《新闻的骚动》作者阿兰·德波顿曾说:“一场饥荒,一座洪水淹没的小镇,一个在逃的连环杀手,一届下台的政府,某个经济学家对明年救济人口的预测 —— 这样的外界骚动也许正是我们所需要的,好以此换取内心的平静。”


换言之,


你看见自杀,心想“比我绝望的大有人在”;


看见车祸,心想“还好不是我”;


看见别人被杀,心想“感谢舍友不杀之恩”;


看见枪击案,心想“感谢社会深夜撸串的安全


......


从震惊到侥幸,这一连串的应激反应,成了人性的阴暗面。


很多人都以为别人的灾难与己无关,甚至觉得看到他人灾难是自己的幸运,但假如你就处在这灾难之中又怎么办呢?而隔着屏幕义愤填膺的你,能否保证自己在现场不是冷漠的一员?


我曾看到一个视频:


一名中年男子,跑到一名女人面前说:“老婆,我错了,你跟我回去吧,家里的孩子闹着要妈妈呢!” 


而后拽着女人的胳膊往前走。女人大喊“放开我”,挣扎反抗。身边的人都在围观。


事后,有人问视频主:“你为什么不阻止呢?”


她说:“那男的身强力壮,我只是个弱质女流,怎么阻止?万一人家只是两夫妻闹矛盾,还说我多管闲事呢!”


如果有一天,尽管我们因为害怕“惹祸上身”而不敢轻易施以援手,害怕自己有心而余力不足,但至少打个110、120、119,也总比做冷漠的看客要好。


至于那些网络空间里的狂欢,快手抖音真的要管管自家的平台了!流量带来的钱真的比沦丧的道德重要吗?



事件后续......



究竟真相如何,我们不得而知。



此时,我脑袋里不停地出现一首老歌 ——《凶手不止一个》,放到这里,竟然一点都不过时:


凶手不只一个,死者不只一个,被害的加害者,加害的被害者。人们何时开始如此彼此对待著,受伤的人不只一个,伤害的人不只一个,有些伤看不见的,人如此彼此对待著......


对的,凶手不止一个。



注:部分案例、报道来自《中国青年报》、《人物》

作者简介:壹心理主笔团,一群与弗洛伊德抬杠的年轻人。今日作者:碗仔,用颜值说话的记录者。

责任编辑:Spencer 林立洲

跳出这样的“看客现象”之外,我们更该看到的本质的问题是,人性,远比想象的更复杂。


心理学是探索人性最好的方式之一。



如何了解人、读懂人,并有能力去影响人?



人、人性、潜意识的终极答案是什么?



如何独立、清醒地思考和决策,做迷茫时代的明白人?



向你推荐《壹心理首个心理学自我成长系列课 | 用心理学实现自我进化》40堂心理课反碎片化学习,8位海内外心理导师倾囊相授,用心理学的第三只眼认识自我、探索人性。



赞赏
举报
John Galt

emmm我觉得那个“幸好不是我”的情况还好吧? 你是想批判人性普遍的“阴暗面”吗? 个人觉得,这样的批判没有多少意义。类似于“每个人都有原罪”,这样的结论不也只能助长沉沦吗? 否则我们该怎样呢?反抗人的本性吗? 私以为,人性的阴暗是固有的、普遍的。 真正该做的是如何把这种阴暗控制在一个合适的度内。怎么不形成推动、崇尚这种阴暗的风气。 所以个人觉得,这篇文章越到后面,越只剩下意气的文字了。 我其实一直很想问,心理学的运用,我们心理学人士,面对社会现象,面对专业知识的传播,就只是写到这个层次而已吗? 个人看法,可能说的过分了,抱歉。

2018-12-27 · 回复
xinli_1019

文字很不错,多多锻炼

2018-07-04 · 回复
打开壹心理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壹心理-2000万用户选择的全生态心理学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