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向者真的排斥社交吗?|内向者和外向者的大脑是不同的

data.name
社交

认证作家
翻译:严佳静
来源:酷炫脑(ID:coolbrainscience)



有些人认为内向者十分排斥社交活动。其实这种说法并不一定准确,相比于外向者,内向者只是在社交之后需要更多的时间来给自己“充电”。因为内向者的多巴胺阈值比较低,所以社交活动常常会使他们会觉得精疲力竭、无力招架。相反,外向者的多巴胺阈值很高,所以他们能有足够的精力去进行更多的社交活动。内向者可以试着把自己这种与众不同的品质转化为优势,而不要认为这是一种阻碍。


当你听到“内向”这个词的时候,你脑海里可能是会浮现一个安静而独立的形象,内向者会花大量时间独处,尽可能避免社交活动。然而,内向与否并不能简简单单的用他是否喜爱与人交往来进行判断。实际上,内向的人往往能收获更深刻和更有意义的友谊。


内向者与外向者之间的差异可以用生物学来解释,两者在社交之后放松自己的方式也不尽相同。心理学博士 Perpetua Neo 表示,从脑化学物质的角度来看,相比于外向者,内向者的多巴胺阈值敏感性更低 (多巴胺是一种与奖励相关的化学物质,它会使我们自我感觉良好)。多巴胺阈值越低,人就越容易感到亢奋。


Neo 博士称“作为一个内向者,你更加享受一个人独处的时光,或者当你和你十分信任的亲密小团队相处时,你会感觉活力十足。”“当外向者暴露在一个极度亢奋的社交环境中时,他们会变得像白炽灯一样,越来越亮,越来越有磁场,而内向者则会像被戳破的气球一样,不断萎缩。”


-01-

内向者有着不同的脑化学物质


图源:网络


内向者和外向者的大脑在社会场景下所采取的神经通路是不同的。外向者的神经通路很短,而内向者的神经通路则要长很多。后者的神经通路也被称为长乙酰胆碱通路,这就意味着外部刺激能在内向者的大脑中经过更多的区域。其中一个就是右额叶岛皮层,就是大脑中勘测错误信息的部分。内向者可以注意到各种细节,因此他们可以很自觉地意识到自己所犯的错误。另一个部分是大脑额叶,负责评估结果的区域。这就意味着内向者的大脑十分忙碌,他们总是在担心不好的事情发生。在发表言论之前,他们更加倾向于从自身的长期记忆里提取信息避免说错话。


通常,对内向者来说就没有简简单单的事。当外向者能够及时轻松应对各种环境时,内向者却不能,因为他们的大脑有太多信息要处理。“这就是为什么内向者在面对社交场景时会感到焦虑,甚至会被人们认为有点“精神敏感的原因了。” Neo 解释, “但这只是因为他们的大脑通路比较长,所以当他们接受太多社交刺激的时候,无论是在小团体,还是嘈杂的环境下,一个内向者的神经系统很容易就会不堪重负。”


-02-

内向宿醉


图源:网络


正因如此,在长时间的社交之后,内向者需要花大量时间独处来恢复能量,这被称为“内向宿醉”。这样做激活了大脑中的不同通路,刺激了副交感神经系统中负责“休息和消化”功能。内向者喜欢这样的途径,因为大量皮质醇和肾上腺素涌现后,这种途径可以帮助他们恢复平静。“当内向者真正平静下来时,不管是坐在家里,打扫房间,看剧或者是躺在床上看一本好书,他们的乙酰胆碱通路就会启动。” Neo 说,“本质上这样可以帮助内向者平复心情,获得愉悦感”。

 

所以你到底是个内向者还是外向者呢? 你很有可能处在这两者之间,这是因为我们的神经具有多样性。内向与你的害羞程度和社交焦虑无关。Neo 说。“ ‘社交恐惧’是你因为恐惧而拒绝社交场合,你害怕在社交场合表现得不好。”  “你觉得自己很愚蠢,人们会嘲笑你,而你永远不知道怎么达到完美的标准。所以就出现了一些“冒名顶替综合症”。在那种情况下,你的大脑一直在寻找错误而责怪自己。”


Neo 补充说:“经过一些负面事件后,一个社交焦虑的人会在大脑中循回倒带整个过程,并且会将最糟糕的部分不断的重演,忽略好的事情。这样就导致他们想要避免社交活动,因为社交使他们感到及其不适。”“很多人把社交焦虑和内向混为一谈,其实这样是不正确的”,Neo 说。“你可以是一个外向者的同时有着社交焦虑,比如说,你会害羞而且在社交场合感到尴尬。不同的是,内向者会通过独处来给自己‘充电’,而外向者需要靠复杂忙碌的环境来给自己‘充电’。”


-03-

内向者厌恶闲聊


图源:网络


就像其他人一样,内向者同样可以通过社交来茁壮成长。但他们只是用与外向者不同的方式罢了。比如说,一个“交际花”一般的外向者,他们喜欢在一个活动中和 50 个人寒暄,并且尽可能的与更多人说上话。然而,内向者可能只想认识两个人,并且希望和他们建立更深厚的关系。这是为什么内向者讨厌闲聊的一个原因,Neo 博士称之为“闲聊障碍综合症”。这就意味着内向者在社交场合闲聊后时常会感到不堪重负,他们需要大量的休息,有时他们甚至需要多于 18 个小时的睡眠才能从这种疲劳中恢复过来。


内向不是一种耻辱,只是不同的生活方式。无论你是内向还是外向的人,最重要的是学会利用自己的不同来获得优势。“当你花时间享受消化内向宿醉时,你也会变得更好。”Neo 说,“你可以落落大方地告诉别人:‘我有内向宿醉,我需要自己独处的时间。我在我自己的时间里占有主导权。’大胆承认自己的内向比因为自己的内向而自卑要好得多。”


-04-

内向者的独处时光


为什么有些人喜欢把大多数时间花在与人相处上,而有些人则需要大量的独处时间?为什么有些人从独处中获得能量,而有些人则是通过与很多人社交获得能量呢?我们大概都有这样一个与我们完全相反的朋友,至少我就有这样的朋友。我喜欢独处,更准确地说,我需要独处。哪怕只是一天 1 小时的独处时间,我的社交质量也会提高 10 倍。而我的一个室友则与我完全相反,她喜欢与人交往,不管什么样的日子,什么时间。她喜欢被很多人围绕,与人交谈,认识新朋友,从别人身上学到新的东西。 又一次她对我说:“ Elisa, 你是我遇见的最外向的内向者。” 


有很长一段时间,我认为内向和外向是可以改变的性格特征;有就是说,如果我们尝试,那么我们的性格是会被改变的。几年前,我看了 Susan Cain 的 TED 演讲—— 内向性格的力量。在她的演讲中,她解释了不管是一个内向者还是外向者,这都是我们作为人类的身份。而且,即使人们能通过大量的社交活动来将自己从一个容易疲惫的内向者变身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的外向者,这也不是一种最优选择。这让我想到,是什么构成了内向者与外向者之间神经上的区别?为什么我和我的室友这么不同?从神经解剖学、化学、生理学的层面来讲,当我们处理与周围人的交往,内向者与外向者有什么不同?令人吃惊的是,对于这个话题,已经有了大量研究。


-05-

多巴胺和乙酰胆碱


内向者与外向者最显著的区别在于多巴胺和乙酰胆碱的神经递质系统。首先,多巴胺是一种化学神经递质,它的释放可以提供寻求外部奖励的动力。它在整个大脑中具有广泛的作用,最常见的用途是“奖励”系统—中脑边缘皮层通路,涉及伏隔核(NA) 和腹侧被盖区(VTA)。


一项研究表明,无论内向还是外向,当多巴胺充斥大脑时,所有人类都会变得更健谈,提高警惕性,并更愿意承担风险去探索周遭环境 (Corr & Kumari, 1997)。

与最初的假设相反,在自然休息状态下,内向者的脑内多巴胺并不一定比外向者多,其区别在于多巴胺奖励网络的活动。在一项 2005 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对参与赌博的人进行了大脑扫描。研究者发现,当赌博带来积极结果时,对比内向者,外向者大脑中的两个区域—杏仁核 (amygdala) 和伏隔核 (nucleus accumbens) 表现出了更强的反应 。虽然这项研究并没有提出任何尝试阐明因果关系假说,但这个研究确实明确地显示了内向者和外向者大脑中不同区域对于奖赏、恐惧的反应是不同的。当我们迅速地采取一些行动,承担风险并寻求新奇体验时,多巴胺可以为我们带来即时的、激烈的幸福感,这种体验对于外向者来说尤为明显。


另一方面,乙酰胆碱虽然也可以起到奖赏作用,但它的影响更加微妙。 乙酰胆碱可以使我们感到放松,提高警觉性和愉悦感,但这种感觉对于内向者来说则更为明显。宾夕法尼亚大学的 Scott Barry Kaufman 教授解释了乙酰胆碱如何影响着内向者的行为。一些研究表明,内向者的大脑通路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的途径可能更长,因此会经过更多的大脑结构。这就意味着像右前岛叶这样的区域可能会通过乙酰胆碱被激活,而这些区域与共情、自我反思以及情绪有关。不仅如此,内向者与外向者之间大脑中的双侧额叶、左侧海马体和布罗卡区域 (Broca’s area) 的胆碱刺激会因为通路不同有明显差异。这些结构的激活从根本上改变了个体通过内在或外在来对周围世界进行感知和体验的方式。


不仅仅是神经递质的差异,外向者和内向者在大脑解剖结构上也会有显著差异。最近一项研究表明这两类人的大脑灰质体积存在着差异。研究人员观察到,内向者的内侧前额叶皮层 (mPFC) 有更大且更厚的灰色物质,而外向者的灰质体积则明显较薄。内侧前额叶皮质在决策力、内省能力以及其他选择性记忆过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研究人员把这种不成比例的灰质分配作为一个指标;一个合理的假设是,内向者需要投入更大比例的突触联系来处理抽象思想和内部情绪的交互,而外向者则没有太多这种过程。作为一个长时间研究神经可塑性和成人大脑发育的学生,我对这些神经过程是否是不变的,只有黑与白,用我们个人的人类经验的特征进行定义持怀疑态度。


我在想,如果我不断逼迫自己进行大量的社交活动,我的大脑会不会因此发生变化?我的大脑能够以目前这种利用乙酰胆碱的方式来适应多巴胺的加工过程吗?我是否注定就是一个孤独的人?要在独自旅行,独自在树林里度过余生呢?还是我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来使我的大脑不断改变从而习惯社交,变成一个外向者?


显然,我还有着许多待解答的问题。尽管有大量研究证明个体差异的存在,但我们还需要做更多的工作。考虑到人类是社会动物,所以这一项研究十分重要,我们越深入了解这些社会差异,我们就越能做到互相理解,互相接受彼此。


- The End -


第二期21天打卡活动即将来袭,点击下方文章了解更多详情~~~



英文原文地址:https://www.google.com.hk/amp/s/psychneuro.wordpress.com/2017/04/29/blame-it-on-your-brain-why-you-prefer-to-be-alone/amp/

酷炫脑(ID:coolbrainscience),专注于脑科学、精神病学和心理学最专业最精华的知识分享。

责任编辑:Spencer Kennjane

举报
落叶知秋

学习

2020-06-06 · 回复
舒心❤

2020-06-05 · 回复
默然

学习了

2020-06-05 · 回复
打开壹心理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更多心理学文章 心理学文章列表
壹心理-2000万用户选择的全生态心理学服务平台

分享一篇觉得不错的文章,快来看看吧~

长按扫码查看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