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低落,我是不是抑郁了?|抑郁症的常见误区

data.name
李敏楠

咨询达人/心理作者/优质答主

个案引入


朋友彤彤最近不仅很少出来聚餐,偶尔一次出来聚会也吃的很少。整个人呈现出一种说不出的疲态。她心不在焉地说最近只想一个人呆在房间里,觉得生活、工作都没啥意思。


彤彤的妈妈觉得彤彤好像变了一个人,以前活泼外向的她,现在常常拒绝朋友的邀请,吃的也越来越少,看起来也越来越瘦了,每天就只把自己闷在房间里睡觉。


当家人、朋友和上司重复问她:最近这几个月怎么了?是哪里不舒服吗?彤彤只是说很累,甚至感觉非常想哭,却不知道为什么想哭,因为并没有发生特别糟糕的事情。但是难过低落的情绪似乎时刻围绕着她。


彤彤也许还没意识到,她可能患上了抑郁症


01


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显示,2015年全球超过3亿人受到抑郁症的困扰,约占全球人口的4.3%。中国抑郁症病例占全国人口的4.2%


实际上,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


患上抑郁症并不可怕,抑郁症就像患上心理感冒一样,最可怕的是大家对抑郁症有各种误解从而延误治疗。


02

几种常见误区


1、 心情低落就是抑郁了?


“我这两天心情特别低落,估计是得抑郁症了。”


常常听到周边的朋友用玩笑地语句说起这话。现在“抑郁症“似乎被过度使用了。


真正的抑郁症,“心情低落”要持续至少两周,并且严重影响社会功能(比如学业、日常工作、社交等),而且对事物缺乏兴趣,做什么事情都觉得没意思,感觉很累。此外,还会在饮食,睡眠,体重等躯体方面也有影响(比如体重严重降低,失眠易醒等)。


日常生活中,或多或少都会因为工作/学业压力、家庭突发变故而情绪受到影响,这样的时刻往往是抑郁状态/抑郁情绪,而非抑郁症。因此,心晴低落并不一定就是抑郁症。


2、性格软弱的人才会得抑郁症?


“每个人都有压力,同样会面对这些事情,怎么别人就没事,你就这么没用呢?受挫能力太差了吧。”


许多人认为患有抑郁症是不够坚强,不够积极的表现。事实上,抑郁症的发病原因十分复杂,学者们认为病因既与神经生物递质的改变相关,也与个人早年经历和成年遇到的生活事件相关。


研究发现,经常进行自我批评或被父母经常批评的人更易发生抑郁(张玉桃等,2014)。抑郁症的一大核心特点是攻击性向内,而高自我批评个体是内部指向性的,主要受内部而非环境因素的影响。父母批评是对父母过分批评自己的一种知觉,属他人指向的完美主义。追求完美会影响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和自尊,完美主义的人将更多精力集中在自己的缺陷上,较易陷入抑郁中。


3、乐观外向的人,就不会得抑郁症?


“爱笑的人运气不会太差。”


我们普遍认为乐观外向,对事情积极向上的人不会得抑郁症。喜剧演员们确诊抑郁症后,大众也往往感到十分惊讶。然而,由于工作、面子、礼节、责任的需要,很多人会用微笑来隐藏自己内心深处的真实感受。


有研究表明,“微笑抑郁症”常见于那些学历较高、身份地位不低、事业有成的职业人群,其中以服务行业最为典型(李颖,2011)。成功人士往往过于追求完美,缺乏可以交心的知己朋友,而且很少向他人倾诉情感。在我国,“微笑型抑郁”多发生在白领阶层,他们很多是机关工作人员、企业管理层或技术人员,且男性要比女性多。在传统文化的要求下,“男儿有泪不轻弹”致使很多男性成为“微笑的病人”。


4、抑郁了和亲朋好友聊一聊就能好?


每个人都有不开心的时候啦,别想太多了,要放松,好好调节下,你看你就是想太多了。”


有些人认为,抑郁症只是心理问题。心病就是憋太久了,平时压力太多了,没和他人宣泄,自我没有好好放松和调节的缘故。甚至有人会跟你说,患抑郁就是因为想太多,只要多和朋友聊聊天,情绪得到了疏解,自然就会好了。


其实抑郁情绪和抑郁症是很不一样的,特别是重度抑郁症,往往是需要进行心理和药物的综合治疗的。除了有些人对抑郁症的认知不全,还有人明明被确诊了抑郁症,还是觉得自己能够调整。也有很多人存在“病耻感”,觉得如果去做心理咨询或者去医院开药,自己可能就是“神经病"了,别人也一定会带着异样的眼光看待我。亲朋好友的社会支持固然重要,但是专业的治疗才是针对抑郁症最有效的。


5、抑郁症靠心理咨询/治疗就够了?


吃药会带来副作用,所以我只需要心理咨询就足够了。”


有些人认为抑郁症的治疗通过心理咨询/治疗就能治愈,有些人担忧药物的不良反应从而不服药。如果只是轻中度抑郁,心理咨询/治疗会很有帮助;如果是重度抑郁,甚至已经有自残自杀意念或行为,转诊精神科进行药物治疗等也是必要的。学界一致认同,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同时进行,效果最佳。如果你特别担心药物不良反应,可以与主治医生充分沟通,不适时及时反馈,医生与你也是同一战线的。


References:
李颖. (2011).“微笑型抑郁”离你有多远?.科技日报,11-12. 
张玉桃,吴岚,张生丛,& 唐秋萍. (2014). 抑郁相关人格维度与人格特质的关系及其对抑郁的影响.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23(7), 615-618.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18). Depression. Retrieved from http://www.who.int/en/news-room/fact-sheets/detail/depression


赞赏
举报
在等待

谢谢分享,老师辛苦了!

2021-04-13 · 回复
匿名

٩(๑ᵒ̴̶̷͈᷄ᗨᵒ̴̶̷͈᷅)و棒棒哒

2021-04-13 · 回复
悠然

我最近也是这样,感觉自己快抑郁了

2020-09-16 · 回复
打开壹心理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壹心理-2000万用户选择的全生态心理学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