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位治疗师与患者的天路历程看咨询中的设置

data.name
任丽

咨询达人/认证作家/优质答主

中美班连续培训中,有40年治疗经验的芝加哥精神分析协会主席Jeffrey Stern博士报告了他的一个案例,因为这是一个在其他专业场合报告过的个案,而且这位患者已经去世,我不确定在公众号上发表自己的感想与看法是否有悖伦理,但出于我对Jeffrey本人的尊敬,同时被他对于病人的“大爱”所感动,我还是想谈谈对于这个个案的感觉,并向大师致敬。

 

Jeffrey Stern 是英国语言和文学博士,曾在芝加哥大学精神病学专业教学,他对于莎士比亚、精神分析、自体心理学都有非常深入的研究,他兴趣广泛,喜欢电影、戏剧、滑雪、水肺潜水、山地自行车、网球和狗。当我介始到此,我已经被他深深地吸引,他做为一个生动的人出现在了我的面前。

 

曾记得曾奇峰老师谈到咨询中起作用的疗效因子,咨询师的人格本身(或者说咨访关系)基本上占了60%,其他就是咨询设置,而咨询技术只占了很小的一部分。我们看到咨询师的人格水平在哪个层次,他就能把他的患者带到什么地方,咨询师是一种什么样的人格特质,就会吸引到什么样的患者。



 在我看他的个人介绍时,电影、戏剧、莎士比亚还有“狗”映入了我的眼帘,是的,这就是他与患者同频的部分。他们在治疗室中谈论最多的是这些,而这些看似平常的对话,却让我们看到治疗师对一个人始终保持着好奇,并且给予悬浮式的关注。

 

Jeffrey的这个个案的名字叫Drum,在他48岁那年,走进了Jeffrey的治疗室。当时,他几乎完全崩溃,没有了活下去的勇气,无论是精神上还是身体上他都遭受着痛苦的折磨。

 

他在上大学前做过一系列的腹部手术,在后来的16年,又接连做了8次手术,身体状况越来越糟糕,肠道问题长年困扰着他,他不得不总是呆在离厕所最近的地方。

 

他的职业发展也颇不顺利,虽然很能干,但并不被重用,薪资非常低,成年后一直需要靠父亲接济。

 

“我的生活就如一坨狗屎做成的三明治,每天不得不咬上一口”。那是一种何等绝望的感觉。他厌恶圆滚滚的身材,感到自己没有价值。唯一没有自杀的理由是因为不想让父亲伤心。



 再来看看他的成长经历,他的母亲在他9岁时得癌症去世,之后被父亲送到了一所军事学校。他有一个行为疯癫身形肥胖的姐姐,曾经在精神病院呆过几年,还有一个弟弟,在38岁那年离世。

 

他自己还是一个垃圾囤积者,家里会摆满了他从各地搜集来的宝贝,当然还有他珍爱的泰迪熊。

 

正如我描绘的那样,你很难去喜欢上这样一个人。但是当他的治疗师见到他时,发自内心地喜欢上了这个病人。治疗师居然在他身上发现了他的好多的优点,他为人大方、善良,聪明,有洞察力,他也理解泰迪熊对Drum的意义,包括他的囤积癖。

 

治疗师并不尝试去矫正他的某些常人认为不正常的行为,只是在陪伴中帮助他去发现他的生活中有意义的、他感兴趣的事情,比如在照顾泰迪熊公仔时,让他考虑尝试去领养一只导盲犬。起初他并不能确定自己是否能够去照顾一只动物,因为他连自己都照顾不了。但他最终还是愿意去尝试。

 

我们看到,治疗师就像一个慈爱的父亲一样,看着刚刚学步的小婴儿,鼓励他站起来,勇敢地朝向父亲的方向迈步。当人生中的第一步跨出去,婴儿的内心是极其得意的,他可以对自己有更多的掌控感。

 

Drum居然可以承担起照顾狗狗的责任,那成为他有规律的生活的一部分。他们开始形影不离,狗狗甚至经常会陪伴着Drum来到治疗室。信任的关系就这样一点点地建立起来。



 治疗师Jeffrey是英国语言与文学博士,他对于文学有着很高的鉴赏水平,Drum可以说也是一个文学爱好者,两个人在治疗室中经常谈到彼此读到的书,患者甚至会把他觉得有意义的书带给治疗师。我想,在文学层面的对话,对于文学作品中的人物的理解,其实跟精神分析治疗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那都是在隐喻层面、象征层面工作,让治疗师更好地理解患者的内心世界以及他的投射,也帮助患者更好地理解自己。理悟、修通,就在此悄然发生了。

 

治疗师与患者在谈论书籍时那种畅所欲言的感觉,无疑是一种丰富的精神滋养。我可以想像,Drum在离开治疗室时兴奋的感觉,在下次来见治疗师时满怀着期待。我们经常会说,一种平等的关系或许会是一种治愈的力量,而平等并不是说说而已,是发自内心的真诚,对于一个人深深的爱和理解。

 

这其间发生了一件非常奇妙的事情。治疗师一直对狗过敏,患者把狗带到了治疗室,治疗师忍受着不停打喷嚏的不适感,没有拒绝Drum。似乎Drum也变得体贴,他想方设法消除对治疗师造成的干扰,后来,治疗师竟然奇迹般地不再打喷嚏了。

 

两个人共同走过的心的历程,这让我想起了欧文﹒亚龙在《日益亲近》以及《妈妈及生命的意义》中所提及的故事,不知道是患者治愈了治疗师还是治疗师治愈了患者,那个神奇的时刻就这样猝不及防地发生了。



 在治疗过程中,有的只是顺其自然。

 

两人谈到一本叫《黑暗物质》的书,他们都如此地喜欢,如此地投入。有一天,Drum兴冲冲地说,这本书被排练成剧目,将在英国国家剧院上演。治疗师几乎是没有经过大脑的思索,就脱口而出,我们一定要去!

 

很快,治疗师开始为这个疯狂的想法而有些担心,接下来一长串的问题困扰着他。似乎命运早已安排了这样一次旅行,后面的安排居然毫无波折,Jeffrey与妻儿按原定计划登上了开往伦敦的飞机,而Drum与他们在同一班飞机上。

 

接下来是愉快的三天,他们一起看剧,一起共进晚餐,但他们并不住在同一间酒店。他们就像普通朋友一样,既有着某种程度的亲密,又尊重彼此,保持着距离。治疗师给予他的信任、尊重、欣赏、平等的感觉,是在他的生命中不曾有过的。

 

“旅行结束后,我们有一种走通了的感觉,被全方位地、不可逆地改变了。”

 

我更愿意把这次旅行看成一次生命抵达生命的旅程。

 

从伦敦回来,他们重新回到了治疗室。Drum开始出现了从量到质的转变,他变得更加自信,也感受到了很高的自我价值,他已经是服务犬项目的一名官员,还开办了各种讲座,他还有着很多的计划,看起来,未来变得充满了希望。他有了伴侣,并与她一起生活。

 

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幸福似乎在向Drum招手。可是,Drum死了,突发心脏病,来不及告别。在他的葬礼上,那只他一直深爱的小狗在他的棺木上久久不愿离去。后来它趴在在治疗师的脚旁,神情安详。



这个个案在精神分析领域引起很多的争议。我们都知道精神分析从它的祖师爷弗洛伊德那里开始,就以严格的设置而著称。作为一个有着40年临床经验的治疗师,一定非常清楚我们所说的设置,比如节制、中立、匿名、不发生咨询关系以外的关系,这次伦敦之旅无疑是一次打破设置的治疗,设置之于咨询师究竟意味着什么?

 

设置是一种保护机制,它既保护患者,也同时在保护咨询师。如果咨询师不遵守设置,或者过度地暴露自己,实际上对患者是一种剥削,他可能在利用患者解决自己的问题,满足自己的自恋。或者咨询师利用患者对自己的移情,与患者发生性关系,这可能会对患者造成更大的伤害。另一方面,因为匿名,治疗师只是在咨询框架内工作,而不必将自己过度地卷入咨询工作中,过度消耗自己。

 

设置是一种治疗手段。只有在坚持设置的情况下,治疗才可能发生。比如一个患者身世可怜,也没有钱,治疗师决定为患者免费做治疗。实际上,这样的治疗关系,总是会让人感觉到极度地不平等,治疗师以一种救世主的姿态存在,这毫无疑问,不利于患者的自我发展与成长。如果打破设置建立咨询关系以外的关系,那么咨询中缺乏情感的张力,那跟日常生活中的闲聊也就差不了多少了。

 

稳定的设置本身就会给人一种安全感,是重建信任的途径。设置让治疗室成为了一个安全的、创造性的过渡空间,从而扩展了各种可能性。所有在头脑中想像的事情,无论是羞耻的、脆弱的、不能被道德与法律所接受的想法都可以在这里谈论,因为只有言说,才可以防止它在真实的生活中发生。有时候,稳定的设置本身就是一种治愈的力量,每次在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地点见到咨询师,这就像母亲给了婴儿一种感觉,她永远都是它最安全的港湾,她始终都在那里。

 

Jeffrey这个个案中,他自己的解释是,这无疑是打破设置的一次治疗,但基于为了患者的目的,他愿意做这样的冒险尝试。我很佩服他的勇气,一次失败的治疗可能会毁了他的职业生涯,但是他愿意为了Drum去做这样的尝试,这次旅行,对于他们两个人都具有非凡的意义。

 

Jeffrey提到,打破设置,对患者是否有利的一个重要的依据就是是否可以公开,并且经过了充分地讨论。在做出这个大胆的决定前,治疗师对患者是有着一个客观的评估,患者不是边缘性的,也不是精神病性的,基本上是处于神经症水平;患者有边界,可以保持克制不越界。同时治疗师还对风险进行了评估,并且在实施之前,治疗师与他的督导师和同行经过了充分的讨论,这也是治疗能够顺利进行的保证。

 

更为重要的是,治疗师内在的设置一直都在。曾奇峰老师曾经说过,设置就是用来打破的,但是对于经验不够丰富的新手咨询师来说,坚守设置才能走得更远。我们如果只是模仿大师们的形式,而没有学习到他们待人态度的精髓,那一定是失败的。因为大师的内在有一个比外在设置更为严格的设置,他们可以在设置内以及设置外游刃有余,向大师们致敬!



作者简介:任丽,动力取向心理咨询师,心理传播师,2015年壹心理最受欢迎专栏作者,有书智库作者,有书领读达人,《中国新闻周刊》特约撰稿人,书评人,影评人。加入电影写作团体请咨询:juliar0602


赞赏
举报
匿名

喜欢这样的直接,不装x!赞~~~

2020-12-05 · 回复
匿名

深度思考!

2019-12-12 · 回复
匿名

我很少评论,真的很不错!

2019-10-29 · 回复
打开壹心理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壹心理-2000万用户选择的全生态心理学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