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不敢直接表达愤怒的人,心里是怎么想的?

data.name
张瑾

咨询达人/心理作者/优质答主


“我和室友吵架了,两年了,我竟然在宿舍里发了火。”

“我真不敢相信,我把她都吓到了,其他人也都有点懵。”

“我都不知道自己那一刻怎么了,什么都不想忍了,把想说的都说出来了。”

“还好还好,不算太激烈,不然她们该不理我了。”


这是小Q第9次来到咨询室,却是第一次一股脑儿说这么多话。面部表情里满是愧疚和自责,眼神却难掩喜悦的光。

我问道:你为自己敢吵架感到骄傲吗?


小Q羞涩地看了我一眼,然后掩面微笑,点了点头。


的确,这一刻我也是欣喜的,因为我的来访者终于敢用语言表达愤怒了,至少比之前用消极被动的方式表达愤怒健康多了。

 

小Q男友是大她两届的学长,毕业后两人异地。


一个周末,因为男友加班,原先约好的见面取消,小Q不甘,跑到男友工作城市的高铁站,一直等了9个小时,直到男友下班来接她。等待过程中,男友建议小Q出去逛逛,但小Q一直执拗地坚持自己可以等,到晚上见面时,男友成功被激惹。

 


这种事时有发生。


两人有冲突时,小Q并不争吵,但她会躲、消失和自我折磨,比如,不吃饭、晚睡、生病、拖延、长时间发呆等。

 

小Q是个怎样的女孩呢?很漂亮,皮肤干净通透,面容精致,眼睛又大又亮;很乖,有问必答,在初期咨询过程中,两手习惯交叉着放在书包上,不停地点头回应我。


可时间久了,我会对这份乖巧有抵触,我感受到的是敷衍、拒绝和不合作,所以谈话总是陷入冷场,而她总会无辜地看着我说:嗯嗯,就是这样。

 

毕竟,她看起来毫无攻击性,以至于我不敢表达对她的愤怒,甚至会自责。


我也试着在咨询中重现她的现实关系,似乎能看到小Q男友每次生气责怪她后加倍弥补的样子,内疚又充满无奈。

 

“他被我折磨得快疯了,可我就是想他来爱我啊!”小Q说。

 

我不敢直接攻击你,但我可以被动攻击

 

其实,小Q这种非言语的情绪表达方式,是一种常见的防御模式——被动攻击


它一般通过典型性静默表达情绪,是一种表面无动于衷却间接地表达敌意的消极行为。

 

被动攻击型的人习惯用消极、恶劣、隐蔽的方式发泄愤怒情绪。


他们在生活中明明有很多不满和怨恨情绪,却又不愿坦荡、大方地表达出来,而是采取只有他们自己才清楚并且将事情越弄越糟的“宣泄”的方式获得某些心理平衡。

 

它其实是一枚裹着敌意的糖衣炮弹,基本上是一种有意识的主动行为。他们这么做,就是为了让你不爽,暗地里惩罚你。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表面笑嘻嘻,内心MMP。

 

这枚糖衣炮弹,在生活中很常见。


工作中的同事,在接收任务时,总是口头答应得很好,一副全力配合的样子。可一转身,他们就会忘记任务,犯下不可容忍的小错误。


“好脾气”的丈夫常常答应妻子要洗碗拖地,多做家务,但要不就是很晚才行动,要不就是收拾得更乱。


家长陪读的孩子做作业很慢,写错的题纠正很多遍依然会错,他们磨蹭又拖延,常常忙到深夜才能做完。

 


可是,不管你怎么暴跳如雷、大动肝火,他们都会表现得一脸无辜,反倒显得你斤斤计较了。

 

瑞士女心理学家维雷娜·卡斯特在《怒气与攻击》中这样写到:

 

关系的一方占有优势而另一方处于劣势,优势的一方对劣势的一方心存顾忌,从而不得不做出某种程度的妥协,而劣势的一方对优势的一方则感到某种畏惧,必须表现出反抗才能使对方做出让步……双方进而形成一种脆弱的平衡。


一旦这种平衡被打破,双方便会发生冲突。


此时,若强势的一方采取攻击行动,弱势一方大多会以被动攻击,如沉默不语、躲避、哭泣、离家出走等进行自卫。


这时,强势的一方将感到自己被忽视、被冷落、被蔑视而生气。与此同时,他也会为自己的攻击行动所带来的后果感到懊悔,从而采取某种弥补措施,并做出让步,使双方达成一定程度的妥协。

 

压抑有多深,攻击性就有多强

 

小Q的妈妈是机关领导,事事要求完美,对女儿的教育也不能输在起跑线上。


小Q低年级就开始做奥数题,常常被打击,在重压之下敢怒不敢言。在如此苛刻的生存环境里,她常常觉得自己不够好,不能给父母带来荣耀。这种深埋在内心的羞耻感和恐惧感,让她长大后不敢坦诚地表达情绪,担心达不到要求会重蹈童年的覆辙。

 

小Q妈妈的原生家庭重男轻女,她靠自己的努力获得了比丈夫高的社会地位,还时常救济混得不好的弟弟。女儿的诞生并没有给她带来多少喜悦,反而激发了她对自己女性身份的不认同。她把女儿当成自己的复制和延伸,无视她的独立人格,完全侵入她的生活,连恋爱的细节也要完全把控。

 

小Q去年节食减肥后,体重骤降造成内分泌失调,妈妈每天都会来电关注,打开视频看着小Q吃饭。等挂断视频后,小Q会倒掉米饭,甚至去卫生间催吐。但是,厌食的问题并没有因为妈妈的过度关注改善,反而变得更糟糕。


小Q配合着妈妈的需要扮演好女儿,她不敢独立长大,不敢表达自己的诉求,挣脱母亲好像是一种背叛。可另一边,她又把压抑和侵略性指向自身,这样一来,妈妈又会备受折磨,被迫变得温柔又包容。

 

对小Q来说,想要发泄愤怒的欲望一直都有,并没有因为被“关心”而减弱,而且,当发现这种被动反抗的方式有效时,她开始乐此不疲,因为这样做,至少可以让妈妈当个“好妈妈”。

 

美国社工专家谢恩·惠特森认为,人们采取被动攻击的原因有以下7种:


怒往往会受到舆论的谴责;

经过掩饰的敌意不会引起注意;
采取被动型攻击远比培养自信容易得多;
被动型攻击行为总能找到合理化的借口;
被动型攻击用作报复手段简单易行:
   它既难以被当场揭露,又无法通过人事条例界定,所以使之成为工作关系中完美的侵害手段;
被动型攻击不需通过肢体打斗就能达到伤害他人的目的;
被动型攻击有明显效果,可以通过目标对象的反应使施害者的愤怒和沮丧得到宣泄。 

 

被动攻击很隐蔽,不易被发现,但攻击性丝毫不会衰减,反而更具杀伤力。

 


直视你的内心,表达你的愤怒

 

成人的世界可以用语言解决问题,越小的孩子越会用情绪。所以说,攻击性是一个人成长的重要动力:恰当地表达出攻击性,可以促进我们更好地成长。弗洛伊德说,一个人能否合理地表达自己的攻击性是健康的重要标准,如果做不到,必然有心理疾病。

 

探索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


被动攻击型人群的防御模式让他们畏惧权威,不敢要求别人,不敢突出自己。他们无法承担被谴责的风险,因为自尊完全来自他人的肯定。他们在应对模式中隐藏着双重动机,一方面表达顺从,避免摩擦;一方面又有强大的控制欲,矛盾又强迫。


如果你是这样的人,请给自己一些时间,停下来,和内在小孩对话,修复被压抑的愤怒;尝试着问问自己内在的真实感受,这会帮助你回到事物的本质上来。


警惕自己对人际边界的侵犯


无论是母女关系的过度卷入,还是恋人之间的过度依赖,都在提醒着彼此人际边界的侵犯。被动攻击型人群对情感的需求,会被他们永不满足的安全感需求所掩盖,从而在关系里表现出吞噬感。但同时,他们又希望被认同和信任,如果对方没有回应,反而会加重他们的不安全感。


如果你也有上述情况,请记住:健康的界限可以使你更容易地表达自己的诉求,帮助你接受拒绝;而随着更加了解别人的界限,你就不会再将他们的负面反应当作对你的攻击。

 

勇敢地尝试表达自己的愤怒


在被动攻击型人看来,把内心的趋力压抑下去,是因为表达攻击和敌意会威胁他们被爱的需求。而事实上,正确合理地表达愤怒,更有利于加深彼此的关系,让对方感受到你的真诚和尊重。美国心理学家托马斯·摩尔说,最好只和会表达愤怒的人做朋友。因为,虽然表达愤怒看似会造成一时的紧张气氛,但却是正面化解情绪和冲突。


小Q告诉我她终于在寝室表达愤怒时,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对自我有越来越多确认感的孩子在逐渐长大。正在阅读这篇文章的你,不妨也试着突破一下,表达你的愤怒和不满——事实上,它并没有那么可怕。



赞赏
举报
这个人还活着

我想跟某个女同事吵一架,然后再辞职。有点怕去上班,因为不喜欢这个年轻女孩,总是一副"我比你聪明"嘴脸,有次当众鄙视我傻。我没有任何回击,连旁边同事都看出来,她对我恶狠狠说话,我竟然没有任何反应。事实是,我放在心里,我排斥上班,遇到讨厌的人我就想逃避,可是即便我换一个地方,还是会遇到恶心我的人。这是一个恶性循环。我讨厌虚伪的社交,工作没有人性复制,烦的是人。遇到没修养,不礼貌的人,我怕得罪小人,会有麻烦。可能是我家庭的教育,导致我这种懦弱。是的,我只怕小人,玩弄心机的小人。工作还不错,难道因为这个该死的人,我又要辞职吗?好,下次抓住机会吵一架,看天会不会塌,我会不会si。小时候和一家恶邻相处,我妈说千万不要得罪他们,恼个邻居瞎只眼。确实,我们也吵不过那家。三个女儿都很凶悍。后来,我结婚了,倒也遇不上了。然后我父母偷偷摸摸搬家,都不和对方打招呼。逃避是一个办法。当然,那家人后来换了邻居,才发觉我父母的好,她们晚年又做了邻居,竟然还能相处,我也是服了。我当然没法让年轻女孩感动,我对她的和善,她没修养,欺软怕硬,也是我纵容的罪过。很矛盾,吵架或者有冲突是让我不舒服的事。可是看来,有时候是必须要去做的事。就好像,被侵略做了亡国奴,继续割地赔款,想保全,怎么可能呢?骨子里的奴性思想像毒瘤,是精神鸦片,病殃殃的精神就是活死人一个。

2021-09-06 · 回复
Miss つばめ

有非常多的不满,不敢去表达,心太累了

2020-05-28 · 回复
匿名

不知道如何跳出坑

2020-05-19 · 回复
打开壹心理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壹心理-2000万用户选择的全生态心理学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