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上广人的焦虑和抑郁,竟是个“RP问题”?

data.name
壹心理翻...

认证作家/鲸鱼社工

心理0时差 周刊 第27

国际心理资讯 | 有料 前沿 权威



壹心理翻译社 ◎ 荣誉出品
本期主编:张真Derek


来到北上广深这种大城市,是我们在选择生活,还是生活在选择我们?


大城市和小城市、农村生活相比,会不会给我们带来一些除了现实价值以外的好处?


带着这些问题,精选君开启了这第27期0时差的素材搜集。然而…… 我用谷歌学术和大学图书馆资料库试了各种 “心理” 和 “大城市” 的关键字组合,看到的 90% 都是在讲 “大城市生活给人带来的坏处”;剩下的 10% 就算是提到了 “好处”,但也都是 “有条件的”。


于是我诞生了新的灵感:生活在大城市,要想获得好处是 “有条件的”,那些所谓的“坏处”,是否也有条件呢?如果这些条件可以去除,是否坏处也可以转化为一种无害的存在呢?


让我们先从一项声称「大城市对人的伤害已经侵蚀了大脑」的研究开始。



- 01 -

大城市的人抗压能力更差? 

一项轰动媒体和学术界的脑科学实验


生活中,压力如影随形。而大城市的人口密度,助长了压力的杀伤力,挤个地铁都会喘不过气。


压力会给人的身心健康带来威胁,而抵抗和处理压力的能力,是人们现代生活不可或缺的技能。


心理学家认为:大城市中压力更多、强度更大,而且不仅如此,大城市还剥夺了人们处理压力的能力,因此对城市居民的健康损害巨大。


一项 2011 年发表在科学期刊《自然(Nature)》上的研究报告,为上述观点提供了有力证据。


德国心理学家 Andreas Meyer-Lindenberg 通过扫描大城市郊区/农村居民的大脑,比较出了二者在面对压力时的脑部活动。[1]


Andreas 找来了 50 位身体健康的志愿者参加他的实验,这其中有来自大城市、小城市、以及市郊和农村的居民。每位志愿者需要做两件事:计算高难度的算术题,同时接受脑波监测。


在他们做算术的时候,研究人员无论他们答案是否正确,都会给出尖酸刻薄的评价:“你就不能再专心点吗?” “这道题也要花这么久吗?” “好像又错了哦,已经连续错了两题了,你要是不行我们就早点放弃吧?”……


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通过挫败感和环境、人际压力,给这 50 个志愿者制造压力。


问题是:同样的算术题、同样尖酸刻薄的评价,这 50 个志愿者的脑部活动却是不同的:



  • 压力之下,大城市居民的『杏仁核(amygdala)』过于活跃(overactive)、小城市居民的杏仁核活跃度较低、农村居民最低

  • 压力之下,这 50 个志愿者的『前扣带皮层(perigenual 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简称pACC)』活跃程度和他们当前的居住地无关,而是和他们童年的成长地。在大城市度过童年的人,pACC 最为活跃;而在郊区和农村长大的人,pACC 活跃度最低

  • 压力之下,大城市居民的杏仁核和 pACC 脑部连接较弱




这两组实验结果意味着什么?我们先来认识一下 「杏仁核」与pACC这两个脑部结构:


  • 杏仁核的两项主要功能是:危险和威胁评估(assessing threats)、恐惧反应(generating fear)。杏仁核的异常运作和焦虑(anxiety)、抑郁(depression)都息息相关

  • pACC 则是杏仁核的管理机制,比如:当杏仁核过于活跃(让人处于高危恐惧中时),pACC 会尽力让杏仁核冷静下来。pACC 同时也帮助我们管理情绪、应对恶劣的外部环境


看懂了没,德国的这项研究是在说什么?


—— 生活在大城市的人,在压力面前,杏仁核超载运作(可能进一步导致焦虑和抑郁);而那些在大城市度过童年的人,面对超负荷运转的杏仁核,虽然 pACC 也拼命运作想要控制住它,但两者的脑部连接较弱,所以结果就是脑袋快要炸裂但也没能让杏仁核冷却下来。


这项研究发表之后,媒体炸裂了,纷纷表示:“大城市的人心理疾病多,这下终于有了脑神经研究的有力证据!”


媒体会这么说也不无道理。调查研究发现,和郊区/乡村居民相比,城镇居民的:[2][3]



  • 焦虑症(anxiety disorder)患病率高 21%

  • 情绪障碍(mood disorders,包括抑郁症)患病率高 39%

  • 精神分裂(schizophrenia)患病率高 50%……



英国心理和精神疾病地图
按精神分裂、躁郁症和其他疾病的发病率区分
深蓝-低于全国平均;淡蓝-全国平均;黄色-高于全国平均
不难看出,黄色聚集在英国主要大城市区域
来源:英国公共健康(Public Health England)[4]


“你们大城市人啊,焦虑和抑郁还有各种心理+精神疾病的人都更多,不过没事,你们大城市里这种医疗资源和心理专家也更多、更发达” —— 一位网友在此类报道的末尾如此评论。


“还有还有,城里人可能会反过来嘲笑我们小地方的人说:你们这些小地方,心理疾病统计数据之所以低,是因为我们这里的心理疾病诊断和统计能力不如他们嗯~” —— 另一位网友如此回复上一条评论,活生生给我们城里人补了一刀。


这哪是北上广人在嘲笑小地方的人?分明是农村人在嘲笑北上广啊!!


北上广深的各位朋友,你甘心吗?不甘心的话,我们就一起来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


究竟是什么,导致了这种“城市病”?



- 02 -

你的 RP 还够用吗?

人口密度与社交孤立:

「大城市病」的症结所在


同在德国的临床医学博士 Mazda Adli 认为:大城市是群体孤独症(loneliness in the crowds)』的温床。


在大城市,“周围人很多”和“孤身一人” 这两个看似彼此矛盾的状态,得到了共同存在的机会。


当这两者并存又难以平衡的时候,人很难过上一种“理智、合理的生活(a resonable life)”。


说这话的,是美国密歇根大学(University of Michigan)的心理学家 Stephen Kaplan。他提出的合理个人模型(Reasonable Person Model,简称“RP模型”,能够很好地解释这个现象,也为大城市里迷失自己的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建议。[5]


(艾玛这 Kaplan 教授的模型,为什么要叫 “RP模型” 呢?现在终于知道 RP 的分量了……)


合理个人模型(Reasonable Person Model)
“RP三要素” 图解(来源:Wikipedia)[6]


RP理论的核心是:人是围绕“信息(information)”生存的。我们需要获取信息、给信息赋予理解和含义、也使用这些信息来给周围的人事物产生影响。这具体包括三个要素:


  • 建立模型(model-building):理解围绕自己的各种信息、基于这些讯息建立知识模型;带着这个模型去进一步探索身边的更多信息

  • 效能(being effective):不断审视和培养自己收集、理解、组织信息的能力;保持清醒和理性判断的能力

  • 有意义的行动(meaningful action):基于自己收集到信息采取对应的行动,从而对身边的人事物产生影响、能有效地参与到社交生活中、也能赢得和周围人的互相尊重


能有效做到这三点的人,就是一个“合理个人(a Reasonable Person)”。反之就会是一个人无情无理(unreasonable)和非正常(abnormal)的开始 —— 这当然不等同于心理和精神疾病,但的确是偏离了一个人本可以拥有的最佳生活状态。[7]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大城市的人的 RP 都去哪了?


—— 问题就出在 Mazda Adli 博士说过的 “群体孤独症”


当周围的人事物(信息)超载、你缺少消化和处理这些信息的能力(低效能)、身边如果还缺少好朋友和家人的人际支持从而导致自己仅有的信息也没人聆听、了解你、为你做些什么(行动),你的 RP 想不出问题都难啊。


对比城郊和农村,一说起“乡村生活”,第一印象就是“简单”,第二印象就是这种简单带来的“美好”。


因为简单,所以不用担心信息过载;


因为简单,所以处理信息时建立起来的模型在大多情况和大多人身上都同样适用;


因为简单,所以不用太担心自己说出的话会被曲解、自己做出的事情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


所谓的 “RP爆表”,在生活简单而美好的地方,就是这种高效建模、强劲效能、意义行动的表现。


泰戈尔曾经说过:“孤独是一群人的狂欢,狂欢是一个人的孤独。”


我不清楚泰戈尔的这句话,是否是写给大城市的朋友;我也不清楚,北上广每天有多少人在狂欢;我想我只知道,大城市里有太多太多的人,每日每夜和孤独做伴。


然而,对太多人来说,来到北上广深这种大城市,并非心甘情愿的自主选择,更少有人会在来到大城市之前,做一次 “RP模型测试”,看看自己和大城市的 “契合度”。


谁不是为了生存和那个所谓的“更好的未来”,摸着石头过河呢?


那难道,我们就没办法提升自己的 “RP” 了吗?



- 03 -

北上广人的 “RP提升秘籍”


许多朋友在初识「合理个人- RP模型」之后,都会有这样的印象:


“嗯,简单的生活更好,所以郊区和农村才是幸福生活的发祥地,大城市的人注定是不会拥有幸福的。”


—— 绝对不是。RP模型建立的初衷,就是意识到 “不同人对信息量和刺激的需求是不同的”,有些人生来就爱大城市,还有那些就在大城市出生的人。RP模型,是城市心理学家(Urban Psychologists)送给城市居民的礼物。


在美国,城市心理学家和政府、地方组织合作并巧妙运用RP模型,改善城镇规划和城市设计,尽可能全方位提升城市居民RP的三方面能力。


(不行了不行了刚才这段话我怎么写得像是政府工作报告…………)


国外大城市的人是怎样“赚RP”的?举几个再简单不过却非常有用的栗子:[6]


美国:道路和路标规划(traffic landscaping and road signs)—— 重建市中心的道路规划,包括平行和穿插道路的设计,辅以更为清晰的城市地图和路标,让任何一个初来此地的人都能分分钟get到自己在哪里、要去的目的地怎么走、预估到达目的地的时间长短


新加坡:公共交通服务能力提升与线路规划(public transportation improvement and redesign)—— 在道路复杂的情况下,开车出行是很耗脑子的事情,然而公交状况又拥挤不堪、地铁站和自己要去的目的地可能距离又不近,两边都不咋地。


新加坡的城区规划是全球摩登国际都市的楷模,不仅获得过联合国多项城市规划奖,还设立了“李光耀世界城市奖(Lee Kuan Yew World City Prize)”,每两年一次,颁发给全世界在城市设计和城市更新工作中表现最突出的一座城市。


2014年,中国苏州荣膺此奖项,成为国内获得这个奖项的第一城,我希望,不是最后一座。


美国和加拿大:学校和少年宫针对青少年的信息处理能力培养课(information handling and problem solving lessons for the youth)—— 从年轻人开始,培养RP模型中的“建模”和“效能”


等等,这都是政府的作为,我们自己能做些什么?


其实你能做的有很多,但心理学家告诉你,最重要的一点就是:


“在你的身边,拥有一个懂你的人,ta会胜过全世界。”


第19期0时差里,精选君曾经为大家呈现过哈佛大学一项长达 80 年、至今仍在继续的心理研究:决定幸福的唯一要素,究竟是什么?


答案是:人际关系的质量。


( 点击此处 即可阅读完整原文,请下拉到第03章,文末还有哈佛心理学家针对此研究的公开演讲视频)。



这是为什么?回到上面的RP模型:


一个懂你的人,给你提供的信息是你能迅速用既存模型去接收和消化的(建立模型);


ta说的话你更听得进去、你对ta做的事ta也更懂你的心意(效能);


当你们中任何一个人的生活遇到问题、需要改变时,对方给你的提出的建议也更能被你吸收、让你作出必要的全新尝试(有意义的行动)。


哈佛心理学家在研究报告里,曾提到一个很扎心的人际关系自测题:


“看看你手机里的联系人列表。当你最伤心难过、需要帮助的时候,有没有哪个人能为你提供最及时的帮助、到你身边给你一个温暖的拥抱、你什么话都可以和ta说、不用担心任何面子问题、也不用担心自己不被对方理解和接纳?”


—— 这道自测题,不知多少人能爽快地点头,在心中想起那个ta,然后会心一笑。羡慕嫉妒,却因为同病相怜,所以恨不起来。


所以,找到一个好朋友,或者带一个好朋友一起去北上广,是个很不错的选择。


“胡扯,哪有那么容易交到好朋友的?我想带好朋友来,可人家也未必愿意啊。再说了,大城市人心惶惶,信任危机严重啊!”


那么,你可以试着从 “不放过身边任何一点善意” 开始。


波士顿,美国纽约附近的大都市,在它最繁华的西城区,却有着全美城市居民最高的居民「生活满意度(life satisfaction)」


调查研究表明:这是因为,这里居民区,几乎所有人都认识彼此、所有人都能说出自己每周为邻居做的一件事情、也感恩着邻居为自己做的事情。每周每月每季每年,社区居民都会自发组织娱乐、购物、旅游活动。


虽然好邻居并不一定能成为知心的朋友,但美国 CNN 的一则报道指出:充分认识你的邻居和社区中的各项设施和服务,是提升自我效能和压力应对能力的很不错的方法。[8]


“在想哭的时候知道去哪里不用10分钟就能买到自己最喜欢的冰激淋、在想静一静的时候知道去哪里可以一边看风景一边散步、在想要开心一下的时候知道离自己最近的游乐场在哪里……” 这些再简单不过的小细节,都能在你信息过载、面临巨大压力的时候,帮你一把。



哦对了,心理学家还建议:在城市里的人,可以多去去公园。


说到公园,不经想起了纽约的 “中央公园(Central Park)”。因为这个公园的建设和规划,纽约市也曾荣获 “世界城市奖”。


中央公园鸟瞰图(New York Central Park)


新宿公园,都市繁华的后花园(日本东京)


看看这个公园:在曼哈顿的林立高楼中,能有一片这样的土地,这是再好不过的 “城市逃离(city escape)”。


当然,如果公园还不够的话,每周或是每个月为自己计划一次爬山、野营等市郊小旅游,也是不错的选择。环境和视野的变化是非常直观的,更别说更清新的空气和更为自由宽广的空间,这些实质性的变化都会让你身心舒畅。


如果你连城市周边有哪些类似的地方可去都母鸡…… 那你得反省了!赶紧去网上搜搜看,绝对有的,就怕你不用心照顾自己啦~


期待未来,城市规划和建设会更亲民,我们也在学会照顾自己的同时,能交到值得去分享生活的好朋友 —— 拥抱如此丰富多彩的城市生活,才算拥有丰盛的人生!



- 写在最后 -


有位从潮汕来到广州打拼了4年的小姐姐,曾经这样和我说过:


“大城市么,工作机会多,收入也高。来这里的人,不管是自主选择还是被逼无奈,我们在获得这些好处的同时,也必然是要失去一些东西的。有得必有失,没这层觉悟的人,不配来北上广!!!”


之所以最后写了三个感叹号,是因为小姐姐在说到最后一句话的时候,说话声激增了几十分贝。


在广州的这4年,她到底经历了什么才生出了这种“觉悟”,我不清楚。


或许,这些话,她在每晚回到家中、面对镜子里的自己时,和自己说了千遍万遍,然后闭上双眼,心中还留存着对明天的期待。


又或许,她在叮嘱自己“有得必有失”的时候,已渐渐看清了这4年来大城市给她带来的全新塑造,也就意识到了这句话的背面注定了要写下“有失必有得”。


所以,在那三个“!!!”之后,她又平静地补了一句:“家乡很美好,但我肯定会留下的。”


根据联合国(United Nations)发布的数据报告,2010 年,全球城镇居民人数首次超过 50%。UN 还预测:到 2050 年,城镇居民人数会超过三分之二,现有的大城市会面临更大的人口密度和压力,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也就更大。[9]


你,来自哪里?

你,在哪里生活?

你,过得还好吗?




References / 参考资料:
[1] Lederbogen, F., Kirsch, P., Haddad, L., Streit, F., Tost, H., Schuch, P., ... & Meyer-Lindenberg, A. (2011). City living and urban upbringing affect neural social stress processing in humans. Nature, 474(7352), 498.
[2] Peen, J., Schoevers, R. A., Beekman, A. T., & Dekker, J. (2010). The current status of urban‐rural differences in psychiatric disorders. Acta Psychiatrica Scandinavica, 121(2), 84-93.
[3] Krabbendam, L., & Van Os, J. (2005). Schizophrenia and urbanicity: a major environmental influence—conditional on genetic risk. Schizophrenia Bulletin, 31(4), 795-799.
[4] Public Health England. Community Mental Health Profiles.
[5] Kaplan, S., & Kaplan, R. (2003). Health, supportive environments, and the reasonable person model.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93(9), 1484-1489.
[6] Wikipedia. The Reasonable Person Model.
[7] Becky Jungbauer on Science 2.0. Big City Vs Small Town - The Reasonable Person Model (2009).
[8] Susie East on CNN.com. How to Stop City Life from Stressing You Out (2016).
[9] United Nations. World Population Prospects 2017.



赞赏
举报
长镜头

城市太大 所以很难知道它需要啥

2020-02-17 · 回复
RoyalKil

"那些在大城市度过童年的人,面对超负荷运转的杏仁核,虽然 pACC 也拼命运作想要控制住它,但两者的脑部连接较弱,所以结果就是脑袋快要炸裂但也没能让杏仁核冷却下来。"

2011那篇貌似用的功能连接,也就是相关。。。负相关只能说明pACC和杏仁核失同步了,可能性很多,没那么夸张。

2020-02-17 · 回复
valerie

当母親的焦虑最多

2019-11-17 · 回复
打开壹心理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更多心理学文章 心理学文章列表
如何获得长久而持续的幸福感?
如何界定心理障碍|《心理学与生活》
京师心理大学堂 #京师心理大学堂精选
如何界定心理障碍|《心理学与生活》
壹心理-2000万用户选择的全生态心理学服务平台

分享一篇觉得不错的文章,快来看看吧~

长按扫码查看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