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想看她会不会流产” | 他们为何见不得美好

data.name
吴在天

认证作家

“我就想看她会不会流产!”这是一句非常恐怖的话。

 

而这句话,是从一个四年级的孩子嘴里说出。

 

话说,一位妹子亲眼目睹了,一名四年级,身高1米4、体重120多斤的熊孩子猛推孕妇……

 

当被问及为什么要这样做的时候,这个熊孩子还悠闲地吃着零食,不以为意地说:“我看电视上孕妇摔了会流产,我就想看看推倒她会不会也流产。”


 

给别人造成的伤害,轻描淡写毫不在意,似乎就像是在玩游戏一样。

 

为什么会这样?


01

为什么有人见不得美好的事物?



南方卫视报道过这么一则新闻。

 

在外打工的工头老李,向工厂讨要工人们一年的辛苦钱11万。工厂老板竟然扔出堆积如山的钱给工人们数,那是由一百多万张的1毛钱堆成的钱山。让工人们,从里面一张一张地数出11万来,期间不准吃喝不准离开。

 

面对记者的质疑,该老板哈哈笑着反问:“难道一毛钱不是钱吗?”

 

毫不在意,没有同理心,无羞惭感,不考虑他人的权利,典型的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特点。

 

反社会人格障碍又称为无情型人格障碍。

 

但是,年幼的孩子不会被诊断为反社会人格,据精神障碍诊断手册认为,因孩子的人格未形成,这些行为对孩子而言,会被称为品行障碍

 

品行障碍也被视为,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儿童期警示标示。

 

因为这两者之间有着共同的特征:无情、没有同理心。这是他们的缺陷,他们缺乏共情的能力,缺乏同情心。

 

他们最大特点是,将快乐建立在伤害别人之上。此外他们毫无规则,不考虑他人的权利,甚至都没有利益的驱使,仅仅只是想伤害一下对方,或是看看对方受伤的样子。


他们非常突出的特征,就是见不得美好,美好的东西都该被毁灭。


之前有个新闻就是,8岁的小孩给同学喂“零食”,看到同学吃下去后,才告诉他那是老鼠药。



02

熊孩子的“恶作剧”,不能被忽视


有位老师分享过这么一个案例。

 

他们学校有个孩子,特别喜欢攻击别的孩子。没有征兆的,他会突如其来地用东西,比如铅笔画或书本之类的,砸到别的孩子的头上。

 

有一次,他把一个孩子砸哭了,班主任老师在训斥这个孩子,但是这个孩子一点反应都没有,还对着老师笑。

 


老师没办法,被打的孩子家里也不同意,后来因为这样的事情发生过几次,最后那个孩子被劝退回家。

 

这位老师分享说,这样的孩子其实也很可怜,因为他在家很孤独,家里人其实也知道孩子有问题存在,但是父母都忙着生意,无暇顾及。

 

即使是在学校出现了这些情况,父母也没有反省自己,只是简单的问题归结到孩子调皮、欺负同学的行为上,他们处理问题的方式就是:打都打了,我们赔钱就是了。


就像之前发生的一个事件,3个孩子一起走进某小区电梯,一名5岁小男孩将已出电梯的2岁女童抱回电梯,按下18层,将其独自留在电梯。谁知道18楼通往天井的护栏恰好没有玻璃挡板,小女孩走出电梯后,坠入天井身亡。


你以为是孩子之间的恶作剧,最后都有可能酿成大祸。



熊孩子都有熊父母,这句话真不假。


最近还有一则新闻,12岁男孩无证飙车被查,父亲“炫耀”:他啥车都会开。


交警在夜查的过程中,查到了一名无证驾驶的学生,令人感到震惊的是,这个孩子只有12岁,上小学六年级。被查时,副驾驶上还坐着一名有驾驶证的成年人,是这个孩子的父亲。


坐在副驾位上的成年人,面对民警的问询,还笑了起来。警察说:“你还笑,你还是不是他家长。”谁想对方还真回答说:不是。


警察在为他们的安全着想,在为自己的工作负责,谁曾想在他们眼里就好像笑话似的。


交警将其带到警队作进一步处理,这位父亲竟对交警炫耀,孩子啥车都会开,只是没上过路。交警问其为什么让孩子开车,这位父亲说,当孩子提出要开车时,他怕孩子生气,就把车交给了孩子开。

 


这很有可能,就是孩子产生品行障碍的源头。

 

因为这些父母都没有了界限,不仅在家庭关系中没有界限,在社会中也不遵守应有的规则。


所以孩子也无法学习规则,不能尊重边界,更不懂得什么是对别人的侵犯,什么是对社会的破坏。


这些孩子对自己作恶的行为没有任何界限,不懂得尊重别人的身体,而且也没有任何的情感。因为他们从小也是被漠视的,他们在家里可能也是没有情感的体验。

 

父母并不真正的关心孩子,在孩子出现问题行为的时候,只会毫无原则地袒护孩子。


03

父母的养育方式,决定孩子的行为模式


电影 |《成长边缘》


这样的家庭,因为平时缺少和孩子的情感交流,父母可能出于补偿心理,所以就不断的容忍孩子的无理需求。他们在情感上淡漠了孩子,却又不断对孩子的问题行为袒护。

 

英国心理学家温尼科特说过,孩子的反社会行为是养育失败的结果,孩子用反社会行为呼唤关注。

 

孩子在父母这里的的情感体验,是被扭曲的、被否认的、甚至是被剥夺的。

 

比如,孩子摔跤疼了,被要求不准哭

看到有人受伤了,父母告诉你别管那么多,都是那人自找的。

 

如果父母能顾及孩子的感受,孩子身边有可以支持的人,或者孩子有宠物的依恋,他们可能不会那么容易产生情感的绝望。

 

但很恐怖的是,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新闻,父母偷偷把孩子喜欢的小猫卖掉,甚至当着孩子的面杀了孩子的宠物。

 

这些养育方式,都把孩子带向“反人性”状态。

 

父母缺乏同理心,子女也很难在这样的家庭里面有同理心。


 

所以那位打人孩子的父亲会说,赔钱就是了,丝毫羞愧都没有,丝毫不曾考虑过,孩子给别人身心造成的伤害。


还有那个推孕妇的孩子家长,试图包庇孩子,竟然说出“孙子背都肿了膝盖都青了”这样的话。


04

给孩子建立边界,也是表达爱的方式


电影 |《成长边缘》


这样的孩子,成年之后,往往会很容易形成反社会人格。

 

因为家庭对他的袒护,他们变得毫无边界。


然而社会不是家庭,别人不会像他家庭一样去容忍和袒护他,所以这样的人在现实中会变得无法与人正常相处,他的社会化道路也会越走越窄。

 

但是,他们不能自我反思,也没有学会去自省。他们会觉得一切的不如意,都是社会,都是外界的敌意,他们会将敌意投射到社会,归罪于外界。

 

而且,他们会很容易怪罪到那些,可以怪罪又容易怪罪的对象身上,比如孩子、动物。所以他们很容易对这些美好又弱小的事物下手,因为他们的情感早已不存在,早已在成长的过程中被扭曲被剥夺了。

 

一切的源头,是家庭的成长环境。

 


预防孩子出现品行障碍,首先要从孩子的父母开始,给孩子爱,让孩子拥有健康的情感体验,也尊重共同的边界。


家庭对孩子的漠视和袒护,是造成孩子情感扭曲和依恋剥离的源头,也是孩子出现品行障碍的重要因素。


然而,社会终究有社会的规则,如果孩子在家里没有学会尊重边界,那么,他也终将被社会限制。



作者:吴在天 心理咨询师,心理行业从业7年,始终在自我成长的路上。微信公众号:不懂点心理(ID:bddpsy)



赞赏
举报
xinli_9017

反社会人格的人怎么治疗?

2018-12-22 · 回复
安歌

……养孩子太难了,什么都要教。

2018-08-26 · 回复
xinli_1564

这不是鸡汤,这是鸡血……哈哈其实还是有值得地方,比如从语言的角度出发还是不错的!

2018-04-25 · 回复
打开壹心理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壹心理-2000万用户选择的全生态心理学服务平台

分享一篇觉得不错的文章,快来看看吧~

长按扫码查看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