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自我 | 成功之后,我还能追求什么?

data.name
达芙妮

咨询达人/认证作家/直播主播

文:达芙妮
来源:工业时代的月亮(ID:gysddyl)

 

2018年元旦第一天,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陈小武被之前的女学生罗茜茜实名举报性骚扰。


10天之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官方发布处理结果:撤销其副院长职务,取消其研究生导师资格和教师职务,13天之后,教育部宣布撤销陈小武长江学者的称号。

 

这个事件在防治性骚扰上具有一种里程碑样的意义,但他暴露出的问题却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为什么好多人取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之后,就好像忘乎所以,经常被爆出来玩女人,或者腐败或者陷入赌博吸毒之类的恶性丑闻里去;


为什么好多人苦苦奋斗,十年寒窗,忍辱负重,然后取得世俗意义的成功后,反倒像变了一个人,开始黄赌毒,干出一些跟自己智商甚至付出完全不匹配的事,让自己前半生的积累付诸东流不说,还容易陪进自己的下半生,甚至走向监狱或者结束生命。

 

似乎在这些人的心里,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了追求成功,一旦抵达了成功,就万事大吉,再也不需要去追求什么东西,没有前进的目标了;


另外既然到达了成功的高峰,似乎就可以为所欲为了,因为只有为所欲为好像才可以扩展自己的体验,甚至可以说为所欲为正是自己之前压抑的欲望。


此时有了机会和能力,这些欲望就被汹涌的喷发了出来,而当事人在发泄这些欲望的时候,完全好像不怎么考虑做这些事的后果,因此显得很没有智商,结果最后让自己人仰马翻。


或者也可以说为所欲为正是自己要追求的东西,那么被惩罚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要谈成功之后,还能追求什么?


我们必须先来谈谈:为什么成功之后,就没有追求了这个现实问题,为什么成功在中国人的心理占据这样的位置,以至于多数人活着的动力就是追求世俗意义上的成功。



文化心理学背景下的

中西方人格差异


很多年前,我还是一个心理系大三学生的时候,读到彭凯平《文化心理学》最后一章——中西方文化下的人格差异,很受震撼和启发,此章的大量对比研究结论认为基于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不同,中国人和西方人在人格上会有比较明显的差异,这些差异涉及到思维、做事动机、价值观选择甚至集体潜意识深处

 

具体来说,可能会有以下几点:

 

1. 处在集体主义文化下所造就的集体主义思维 VS 处在个人主义文化下所造就的个人主义思维

 

集体主义思维下的人会很关注集体对自己的评价,会把更多的集体评断纳入到自己的个人决策中,思维关注点和模式都比较关注周围环境,在对事情的归因判断上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

 

西方人(实验主要是采用的中美两国学生被试,因此主要指美国人)在这方面表现思维表现的更独立,更不周围环境的干扰,他们在认知决策和归因模式上都显示出了明显的个人主义风格,不太关注周围环境的影响

 

也就是说,中国人的自我其实容易受集体自我的影响和牵制,并且会更容易接受集体文化对自己的判断,而很难从集体的判断中超脱出去,甚至可以说,在严重的集体主义文化里,个体没有自己的真实自我,而自我完全受控于外界环境对自己的定义和评价,学过心理咨询的都知道,这样其实会更容易形成所谓的“假自我”。

 

假自我即一个人不是按照他原本的样子进行发展,而更多的时候是按照父母的要求或者外界环境的要求而进行自我构建。


为了应对外界的要求,孩子在成长中,必须压抑掉自己真实的需求和感受,必须先要置自己真实的兴趣和爱好于不顾,优先满足外界的要求,在这样环境中塑造的自我就是假自我。

 

假自我会阉割掉一个人自我向上发展的动力,而习得很多的规条和恐惧,也就说孩子表现出符合父母或社会想要的行为,是出于恐惧而产生的,并不真的是因为他对这个事感兴趣有探索欲望而产生的。


因此假自我严重的人会产生行为和感受分离的现象,甚至因为过于压抑,所以感受丧失,以至于找不到自己,出现很多心理问题这样的现象。


2. 做事动机


文化心理学在比较了中西方文化科学发展的历程,结合了很多社会学、心理学的研究发现:


当一个人的做事动机更多的是出于内部动机而不是外部动机的时候,这个人更容易有创造力,同时更容易取得更多更伟大的成果。

 

但动机调查表明,中国在做事动机上更偏重外部动机,也就是世俗动机,在内部动机上比较薄弱。

 

有一个文中讨论的现象是:科学思想这个东西为什么明明在几千年前就被中国人发现了,中国人却在科学技术上如此落后,并且在近代的发明创造上远远落后于西方?

 

著名学者费正清在其著作中对这个现象的见解是:


中国人的性格里缺少一种超越世俗的东西,所以他们缺少一种对真理的克己奉献、舍身忘我的钻研精神,而西方人因为有信仰,所以他们能够克服掉世俗,而可以去追求一些没有世俗回报或者回报不大但对自己有意义的事。

 

所以中国人会花很多的力气用于琢磨人际关系,为人处事的模式,我们会有发达的伦理学、道德体系甚至很厉害的辩证思维,这些东西本质上处理的是人和环境的关系,而非人背离集体,去探索环境,甚至突破原有规范。

 

做事动机体现的是价值观:中国人认为非世俗的东西价值不大,更多的把价值点放在世俗事务上,认为现实的集体认可的成功才是真的成功。

 

3. 服从VS挑战


因为集体主义的影响,中国人在服从性上比西方人要强,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人的创造性,因为创新就意味着挑战权威,要有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如果这个承受能力不够的话,可能就会让人更多的安于现状而不是革新现状。


这种服从VS挑战纬度上的不同在思维及人格上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


中国人的身份焦虑和假自我


我们再回到陈小武事件以及最初那个问题,成功之后,还能追求什么?以及为什么我们那么热衷于追求成功?

 

因为在缺乏宗教超越的世俗味道浓厚的集体主义文化背景下的中国人,从其投胎到这个世界上开始,可能就面临着很强的身份焦虑。


这种身份焦虑更多是由外界这个集体决定的,也就是说你是谁取决于外界对你的认可有多大?


而只有获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才能缓解这种焦虑,解决自己的身份问题。

 

所以中国人在一开始可能就面临一个很大的社会任务:一个人要在世俗上去确立自己,不然就会陷入亲戚不认,邻居看不起,愧对爹妈,没有给爹妈争一口气的“无身份”状态中去,被人看不起就是没有存在感。


为了要追求出人头地,所以一定会有假自我,我的自我是由周围人的评价确立的,我没法忽略或超越周围人对我的审视和评价这样一个环境,所以我没法去做自己,我必须要先做好众人眼里认可的自己,被认可了才有资格去做自己喜欢的事。

 

这一方面导致了大量的处于青少年期的孩子,在处理自己兴趣爱好和外界评价时就不能坚持自我,而把目标定位于获取外界评价,让一代代人的假自我扼杀于起步阶段;


另一方面导致的问题就是很多人取得了世俗的成功之后,没有更高的目标了,因为真自我早就被杀死了,而且因为多年追求假自我,导致自我压抑严重,又加上周围环境对世俗成功的追捧,使这些人忘乎所以,甚至以为自己可以为所欲为了。


中国人的人际环境信奉的是:你什么都没有时,人人都看不起你,所以一个人处在低位时会过度的忍辱负重,得不到尊重,个人意志得不到伸展。


那么当他处于高位时,就容易过度补偿自己:用鄙视别人、践踏别人,把个人意志凌驾于别人之上的方式补偿自己。



这是个人意志过多遭受集体意志侵犯的结果,也是假自我要付出的代价。因为成功此时不仅仅代表了个人的价值,它更多的代表着一种在群体中的地位、权力、身份。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成功学永远在中国长盛不衰,中国人这么热衷于攀比,热衷于成功,热衷于头衔,因为这代表着身份,是骨子里的焦虑,根上的焦虑。

 

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人成功之后,就不知道追求什么了?

 

因为假自我已经把真自我完全扼杀了,除了用这些外在的标签定义自己,一个人已经找不到自己了,那么除了增加这些标签,疯狂享受这些标签带来的特权以及追求自己的优越感外,一个人很难有更高的追求了。

 

而一个保持真自我的人可以永远的探索这个世界,对这个世界保持好奇,他的目的并不在于占有这个世界,他可以超脱出世俗的目标,对自己有更大的要求。



活出自我,是中国人

人格结构里最需要的东西


每一个中国人可能都曾经面临过这样的问题:选择我喜欢的还是选择对我最有利的。


从中学选择学校、文理科到高考选择专业再到大学毕业选择工作然后恋爱结婚,甚至从小时候选择听话懂事还是选择为妈妈为什么啊,这种听从内心还是服从外界压力的选择题,一直都容易贯穿于中国人生活的始终,以至于我们绝大部分人都活成了一个样子,在为一个目标活着,造成千万条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路。

 

我们太在乎别人的评价了,我们也同时太爱去评价别人了。我们太爱跟别人比较了,太爱用跟别人比较的结果来确立自己了,以至于很少人敢于去活出不一样的自己,敢于赋予人生不同的活法和意义。


我们不敢拥有自我,不敢拥有自己的独立思考,不敢跟别人不一样,我们要紧紧跟在别人身后,唯恐落后了就被抛弃,陷入深深的身份焦虑——-被外界或主流定义为“失败”。

 

像朴树在歌里唱的一样:“人们都是这样匆忙的长大,那些疑问却从来都没有人解答”。

 

我们追求活得“正确”,却不追求活的开心,幸福。我们以为得到那些没有得到的成功,我们会很幸福,但很多成功人士的事例显示:这些人成功了,似乎他们也并不幸福,甚至人生就此栽了。

 

追求成功本身没有错,问题是如何追求?以牺牲真自我的方式去追求,追求来的成功是不是成本过大,付出过多。


而一个人如果能耐住寂寞,坚持本心的做事,一方面会增加成功的概率,更重要的是在追求的过程中,你不至于迷失自己。

 

不是为了成功而成功,而是最大程度的活出了自己,这样的成功是健康的成功,要想要这样的成功,先让我们终结自己的身份焦虑——成功焦虑开始吧。


作者简介:达芙妮,心理学硕士,心理咨询师;咨询时长超过2000小时,个人体验88小时;《中国青年报》、《中国新闻周刊》、《婚姻与家庭》、壹心理等多家媒体及心理机构专栏作家;青年诗人及小说家。

责任编辑:Spencer 沐风



赞赏
举报
阿白

从武志红老师的书看过来的,觉得您讲得很好,评论区也看了,活出真自我的人也不容易,深以为然。谢谢。

2020-01-27 · 回复
老徐阿

你知道个屁,那么努力完成自己心中的梦想也有错咯?也是假自我咯,你是在为你碌碌无为的人生找借口吧?正确的是应该成功之后再开始寻找自我吧,要不你先退休那什么找自我?垃圾

2019-10-03 · 回复
xinli_8476

在中国,活的真自我也不容易

2019-03-08 · 回复
打开壹心理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壹心理-2000万用户选择的全生态心理学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