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魅力|陌生人跟我说话的时候,我会假装在听歌

data.name
七天路过

心理作者
作者:陶瓷兔子
来源:少女成长研习社(ID:Taocituzi77)


任何一种努力方式都是有极限的

到了那个极限之后

边际收益就在不断的递减



曾经在微博上看到这样一个话题:在陌生的场合,你会怎样避免跟其他人交谈?


下面的回答五花八门:


假装在听歌,哪怕手机早就没电了也不会摘耳机;

低头假装发微信,好像手机里有世界上最最好玩的东西;

出门永远戴着口罩和墨镜;

不停的喝水,然后借机跑去洗手间待很久;


在陌生人中,面对未知的对话方向,或是跟比自己厉害很多的大神同处,对许多人来讲,是“社交中不可承受之重”,可对于另一些人,这却是他们最如鱼得水的场合。


一个著名的社交案例,来自美国总统比尔.克林顿。


那是1968年,他还是牛津大学的一位学者,有次在聚会上遇到了另一位名为杰弗瑞.斯坦普斯的学生,克林顿立刻掏出了一个黑色的笔记本,问道:你是做什么的,为什么会来到这里呢?


杰弗瑞答道:我是富布赖特奖学金的交换生。


克林顿立刻把“富布莱特”四个字记载了笔记本上,接着又询问了他的本科学校和专业。


杰弗瑞不禁好奇:比尔,你把这些记下做什么呢?


“因为我要参政,我打算竞选阿肯色州州长,我要记下遇到的每一个人”,克林顿回答。


《华盛顿邮报》如此评价克林顿的社交魅力:“他即便是在屋子的角落,往墙上随便一靠,都能迅速吸引人的注意力,他认识所有人,这种认识不是只停留在名片上得到的基本信息,他还知道别人的职业,兴趣等”。


社交魅力是天生的吗?


为什么有的人非常努力的想要提高自己与人交往的能力,却并没有什么实质上的突破?


以及,社交在个人发展生涯中究竟扮演何种角色?希望今天这篇文章能够帮助你更好的理解这三个问题。


社交能力也会遗传吗?

Yes!


如果你的父母没有广交朋友,积累社会资源的行为,如果你从来没有见过他们在家里宴客或是参加什么社会活动,你可能只是跟同学和同事交往,朝九晚五,下班回家。


如果你的父母认为“只要自己努力就能成功”,你走上社会之后也很难认识到人脉对于成功的重要性;只是自己闷头默默努力奋斗,不愿主动结交贵人,也不会在意高手的提携。


社交能力跟财富一样,都是可以遗传的,而它与财富不同的是,它不仅仅是资源的交替,更是一种习惯和处世态度。


《别独自用餐》里,基恩.法拉奇讲了他童年的一个故事。


在他还在上小学的时候,有次跟父亲一起回家,父亲看到路边的垃圾堆里有一辆坏掉的玩具车,他停下把玩具车捡了起来,然后敲响了垃圾旁住户的门,他对主人家说:


我在您家垃圾堆里发现了这辆玩具车,您介意我把它拿走吗?我想我可以修好它,能够送我儿子这样一件玩具,我会感到非常开心的。


主人家自然应允,并且因为做了善事而满心欢喜。


那种愉悦的交流氛围对法拉奇的影响很深,他明白了即便是请求也可以不卑不亢,明白了给予本身也是一件让人愉悦的事。


当一个人能够克服心底的卑怯和恐惧主动开口,他就有了50%成功的几率。


一个人可以只靠自己成功吗?

No Way!


陈瑜在《30岁之前别结婚》里提到了这样一个有趣的观察:


中国的尖子生们进入全球化企业,工作的非常努力,却常常止步在很初级的职位,从“书虫”到“工蜂”之后,就再也无法继续蜕变的过程。


成功的人越来越成功,富有的人越来越富有,而富人拥有最大的力量,正是他们的社交圈。


在前段时间热播的青春剧《欢乐颂》中,海归高管安迪,富二代曲筱绡,以及安迪的男友,家族企业继承人包奕凡之间,交换的不仅仅是友谊,还有商机和经验,而拥有一个小工厂的王柏川,也因为顺利搭上了这条线,得到了推开那扇门的机会,得到了更多的生意。


这并不是在说默默咬牙拼命就是无效的,想要接近高一个层次的圈子,提升自己是必经之路。


但人生是分段函数,任何一种努力方式都是有极限的,到了那个极限之后,边际收益就在不断的递减,必须要用新的模式去做新的练习。


这意味着一个并不太容易的转型:你需要从单打独斗,学会如何借力和给予。


买了那么多沟通学的书,

为什么还学不会说话?


有次跟一个女孩聊天,她说起自己的纠结:


有时候非常讨厌内向寡言的自己,但是被评价“social”,“会来事儿”时也不会很开心,感觉好像等同于拍马屁和不务正业。


这两种声音在心底不断交战,以至于每每在关键时刻,自己明知道应该怎么做,却一句话也说不出口。


不善于交际的人,真的是缺乏交际的技巧吗?


或许对其中一部分是如此,但对另一些人,却是因为他们打心眼反感被贴上“会说话”“善交际”的标签。


这也就是为何在很多时候,有关“交际能力”的苦恼,并不能通过学习如何说话,如何称赞别人,等等干货解决。


我们交际能力上最大的障碍,是“交际价值观”的问题。


真正让你更好理解社交的东西,其实与厚黑学,成功学无关,而是你如何如何看待朋友,如何看待自己,以及自己与这个世界的联系方式。


承认自己是带着目的去社交的,这并不可耻,相反,它会让我们更清楚要付出什么样的精力才能保持友谊的稳定,要给予对方何种帮助和资源才能维持交往的平衡。


任何一段关系都是需要经营的,走心不够,有时候也需要走走脑子才行。


- End -


作者简介:陶瓷兔子,Linked-In专栏作者,微博读书书评人,解局情绪化,专治拎不清,微信公众号:少女成长研习社(ID:Taocituzi77)

责任编辑:Spencer JXLF
举报
相关阅读
xinli_5330

一针见血啊,正中下怀⊙ω⊙

2018-03-21 · 回复
不虚此行,不枉此生

我的好友说她享受社交并如鱼得水,我却恰恰相反,为了社交而社交,常常有压力,这种压力让社交变得不够轻松,宁可一个人待着。后来想想,或者是太在乎自己在别人心中形象,担心说错话,显得无知,影响形象等,如果能卸下这些顾虑坦然地面对自己,与陌生人的交往压力减轻不少,若能放松愉快油然而生,相信社交就不是件任务了!

2018-03-20 · 回复
轻轻的青青

但是普通人大量都是无效社交 真正能用上的朋友有多少呢?大多是塑料花做的情谊
只有资源对等才能获得有用的朋友

2018-03-20 · 回复
打开壹心理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壹心理-2000万用户选择的全生态心理学服务平台